1. 简单百科
  2. 书吏

书吏

书吏,是清代各级衙门中专门从事文档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统称。他们有许多名目,依所在行署高低、性质和所处理文书的具体内容来命名,有京内、京外之别。作为文档人员,书吏总是处在封建政治等级结构的最底层,社会政治地位极其低下。书吏是没有官品的一般职员,却是政府职能的实际执行者,是国家机器整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清代文主义盛行,内外衙门文书档案工作十分繁忙。为了加速文书的运转,提高统治效率,清王朝允许各级衙门雇佣一定数量的书吏,协助官员处理文档工作。书吏因其服务衙门不同,名称也各有异,但在许多上谕及政府公文中,常常不问服役衙门而统称为书吏、书办或经承。清康熙二年(1663)起,招募书吏成为定制。书吏招募工作手续烦琐,先由本人投书亲供,报明个人及家庭情况,再由同乡书吏出具保结,乡里邻族出具甘结,加以证明,最后经地方官府核实无误,加印具结,咨送到部,经部核审后,对候选者进行考试,择优录用。书吏著役5年为期,期满无过犯者可以参加吏部的考职,考取者一般授予九品以下职衔,由吏部发给考职执照,限一个月内返回原籍,等待选授官。为了防止吏员的冒滥,清代还规定了各级衙门招募书吏的数额。

书吏管理着与社稷和统治至为重要的档案文件,对政务的执行和封建机器的有效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书吏利用本职工作之便,大肆舞文为害,发展到与朝廷“共天下”,成为当时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书吏为害是清代的一个普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决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它与封建政治机制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有着根本的必然联系。清代皇帝把驾驭书吏作为澄清吏治的一大要务,特别是雍正即位后,曾对书吏进行过大规模的整顿活动。但是书吏之害已经根深蒂固,始终未能根除。

简介

他们凭借着对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垄断与控制,大肆营私舞弊,不仅为害百姓,甚至还危害到清代的政治,成为有清一代的一大弊政。书吏为害是历代封建官僚机构的积弊和不治顽疾,书吏之弊害有增无减,贯穿始终,伴随清王朝至覆灭。

事例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五回:吴良着忙道:“太爷不必动怒,小人实招就是了。”案房 书吏在一旁写供。

晚清的书吏

如今统称“官吏”,过去则“官”、“吏”分明。朝廷命官由考试出身,都有品级,乃是当然的士大夫;吏胥则招雇而来,下则为差役,上则做书吏,在官面前都只能垂手侍立,站着回话。而时逢乱世,则尊卑不分,上下颠倒了。

《归里清谈》云,户部书吏史恩溥,以索贿得银数十万,“房屋连亘,院落数层,皆四面廊厢,雨雪不须张盖”,“其门外安上马石两大方,巡街御史令其拆去”,史陈恒庆为之疏通,设盛馔相饷,菜肴“有白官燕(窝)以烧鸭丝加青嫩竹笋和炒之”,陈自称实在忍不住想把一满碗都吃完;“又有自造南豆腐鸭汤煨之,上加金华火腿细末做红寿字,鲜明不忍下箸”,陪酒的女郎便用汤匙舀着送到陈的口里。而使陈更感兴趣的,则是史家“陈过十年”的绍酒,“醇如胶,甘如,饮至十杯,则醉如泥,而不作酒恶,解时喉润如酥,都中沿街酒帘飘扬门牌华丽者无此佳酿”。于是,“每逢投柬邀饮,则欣然而往”,为其拉关系开后门,自然不在话下。

参考资料

书吏.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02

..2024-04-02

..2024-04-02

清代书吏整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02

三侠五义·第五回.古诗文网.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