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抬花轿

抬花轿

河南豫剧《抬花轿》又名《香囊记》或《文武换亲》,是豫剧花旦的看家戏,传统剧目中的特色喜剧,豫剧经典作品之一。

豫剧《抬花轿》讲述了明朝永乐年间,兵部尚书之女王定云与落难公子张志成私下相爱,交换香囊,誓约终身。但王定云的父亲却棒打鸳鸯,张志成被赶出王府,两人分离。后来,王定云离家出走并被好心的卖花婆收养,成为邱府的义女。张志成被周定救助,并成为他的义子,改名为周进宝。在张志成送义姐周凤莲出嫁到邱府时,遇到了王定云,回到府后因内心痛苦而生病。周凤莲了解情况后,帮助两位恋人重逢,最终使他们团聚。

豫剧《抬花轿》采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聚焦于周凤莲这一主要角色,而不是遵循传统的悲欢离合情节。周凤莲在剧中表现出对婚姻的非凡要求,包括婚后嫁到婆家、强调成年仪式之美,毫不畏惧他人的冷嘲热讽,不受传统规范的限制,这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意义。此外,该剧在语言、音乐和服装等方面保持了豫剧传统艺术特色,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传统婚俗仪式,如无媒不成婚、迎亲、不哭嫁、拜堂、回门抬花轿等,为观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深刻反映了当时地区的婚俗情况。

创作背景

《抬花轿》改编自《香囊记》,原出自于河南省东部归德府宁陵县的一则民间故事。

在明朝永乐年间,一个孤儿秀才名叫张志成,因逃避荒年而来到了宁陵县张弓镇的西王堡村,在王员外家以务农为生计。王员外有个女儿名叫王定云。有一天,张志成与王小姐一同去探访亲戚的途中,张志成渊博的知识和幽默的表达方式让王小姐深深迷恋,两人私下相爱,交换香囊,誓约终身。然而,王员外发现了他们的私情,不仅派人将张志成殴打至伤痕累累,并将其扔入河中,还拿着绳子逼自己的女儿守节自尽。在王小姐与母亲生离死别之际,管家挺身而出,趁夜色将她偷运离开府邸。幸运的是,流落街头的王定云被花婆所救,并在邱府成为针线工,因受到邱夫人的喜爱被收养为邱府义女。与此同时,张志成被周定所救并成为他的义子。最终,张志成凭借出色的才华成为状元,寻找到王定云,两人最终相聚。

剧情简介

《抬花轿》讲述了明朝永乐年间,兵部尚书之女王定云与府中茶童张志成在花园相会,以香囊作为定情信物。王定云的父亲得知后将张志成赶出王府,使两人分离。张志成在祭扫王定云坟墓时晕倒,被前往睢县上任的姬定所救并收为义子,更名周进宝。为了寻找张志成,王定云离家出走被花婆所救,在邱府成为针线工,受到邱夫人的喜爱并被收养为邱府义女。大比之年(指古代举子们进京赶考的那一年),周定的义子张志成成为文状元,邱府的长子浩然成为武状元,并与周府的大小姐周凤莲成婚。迎亲之日,张志成送周凤莲出嫁到邱府时,王定云在过街楼上望见送亲队伍中的张志成,之后忧思成病,而张志成也因这场巧遇后生病不起。周凤莲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积极帮助,劝说公婆、爹娘,为他们重搭鹊桥,最终使爹娘抛弃了门第观念,解开了这对恋人的困扰,促成了他们重归于好,张志成如愿娶回王定云。

角色介绍

作品鉴赏

唱段赏析

经典唱段

这部戏剧的经典片段之一是周凤莲在花轿中的表现。周凤莲的活泼性格赋予整个剧情欢乐和明朗的氛围。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欣然宣扬着“文状元把我送出门,武状元把我娶回家”的豪言壮语,表现出她内心的喜悦。抬轿过程中,轿夫与周凤莲的互动使整个戏剧更加引人入胜。剧中轿夫在抬花轿时刻意制造的困难的情节,新娘子克服轿夫给的困难,以行礼结束这一“较量”场面的剧情,进一步刻画了周凤莲这一角色,突显了“疯丫头”特有的性格特点。

唱腔

周凤莲唱段中唱腔的旋律欢快愉悦,富有动感和美妙旋律,整个演唱段落沿袭了河南传统的“抬花轿”的音乐风格,音乐、演唱方式以及抬轿的舞蹈动作配合默契。这段唱腔旋律既新颖别致,又不失传统豫剧板式的程式规律。在唱腔中,“哪呀咿呀嗨,哪呀咿呀嗨”的音调起到了关键作用,表达了周凤莲出嫁时的喜悦和激动情感。唱腔的旋律、节奏和音色都呈现出明显的对比,传达了她内心的喜悦和激情。

演员王清芬在《抬花轿》周凤莲出嫁的唱段中,随着一阵热烈喜庆的乐曲声中,她以流水板式的花腔娓娓道来:“出嫁日唢呐响心慌意乱。”王清芬精湛地运用了弱唱和强唱的鲜明对比,引导观众的欣赏情感,为观众带来了审美的愉悦。当她唱到“心慌意乱”时,声音跌宕起伏,表达出内心的混乱;而当她唱到“俺那武状元他定是英武少年”时,她的声音坚定有力,充满了英气;当唱到“黄花女做新娘千滋百味”时,她特别注重了“女”字,以清脆欲滴的拖腔表现出少女出嫁前的撩人之情,音调高低起伏、轻重分明。

演绎

当丫环和周凤莲听到花轿已经到了的消息,周凤莲急忙站起来,不小心碰到了门,摔了一跤,然后又在门口不慎撞到了进来的丫环。丫环示意她赶快梳妆。周凤莲站在镜子前,匆忙地整理自己,莲花碎步,左照镜,右照镜,左搽粉,右搽粉,左插花,右插花,左拢鬓,右拢鬓。但她觉得自己的妆容还不够满意,于是将云鬓重新梳理。随着迎亲队伍越来越近,丫鬟不断催促着她。周凤莲在紧凑的音乐伴奏下加快了动作,丫环帮她穿衣,拿出一件,她不满意,再拿一件,仍不满意,最后她自己挑选了一件,匆忙穿上,但丫环发现她穿错了,于是又脱下来重新穿,左穿脱袖,右穿脱袖,甩开辫子,抖动衣服,三个转身动作,最后在眼花缭乱中干净利索地穿好了衣服。接着就是上轿和抬轿的场面。在抬轿的过程中,展现了描绘景物、表达感情、创造角色的艺术追求。四名轿夫的表现多样,前两名使用太空步法,模拟上坡情境;而后两名采用矮子步法,生动展示下坡场景。当四人一起跳秧歌步,则表现平坦的道路;左右肩的交替演示了转弯和拐弯的情景。周凤莲坐在轿内,她的身体姿态随着道路的情况而变化,身体稍微后仰,微微蹲下,抬起胸膛,仰望天空,以示上坡;身体前倾,挺胸扣头,目光向下,模拟下坡的情况;而直立则代表平坦的地面,表现了一个渴望自由幸福、不拘礼数的泼辣性格的封建时代闺门千金。轿夫们与周凤莲的动作协调,创造了一种将情感融入艺术的审美愉悦,营造出物象于心的艺术氛围。

角色塑造

动作

王清芬扮演的周凤莲版本中,伴随着打击乐的节奏,她穿着一身粉红色的绣花小衣包,一边迈着小碎步,一边灵活地摆动着发辫,随后,她一跃而起,停下来,迅速扭头注视观众。这个引人注目的亮相清晰明了,展示了周凤莲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瞬间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舞台中央的她身上。

在“梳妆”这一场戏中,王清芬汲取了吉剧中的“抛手绢”技巧,并融入了大小不同的双面镜子。两面镜子由两位丫鬟双手持起,根据情感起伏,轻盈地移动。这不仅仅是角度的变化,更是人物情感的展现。周凤莲情感激烈的波动通过一系列“对镜自美”的动作表现得曲折,优美舞姿中不同角度的展示,镜子成了平衡和谐的调度元素,划分了舞台空间,交织出分合、弯曲和直线、力度的强弱、快慢的动态变化。伴随女声合唱和音色的变化,她在镜前似静止又似移动,似缓慢又似急促,如行云流水,表现得自如灵动,呈现在舞台上。她有条不紊的舞姿与镜子的高低、前后、远近相互呼应,形成了动静相得益彰的舞台画面。再加上灵动的眼神随着情感的起伏而闪烁不定,使整个舞台调度更显平衡和和谐,充满了美感。

为了突出周凤莲在大镜子前的横卧身姿,王清芬巧妙地运用了一次富有张力的“卧鱼”动作,在一个停顿之后,她缓慢地站起身来,勾勒出了周凤莲婀娜多姿的曲线之美。与她在镜前的“扑官粉”相呼应,就像从远景逐渐过渡到特写镜头,舞蹈的节奏变化得有张有弛,为舞台画面赋予了更多层次感、立体感和动感。

唱腔

用声技巧

在《抬花轿》中,邱太太的唱段“多谢花婆你好言吉庆”采用了真多假少型混合声,这种声音比例的运用在老生老旦的演唱中较为常见。真多假少型混合声是一种独特的声音表达方式,它以大本腔为基础,中声区通过夹本音的过渡,适当地混入二本腔,从而融合了真声的开放咽喉、口腔和胸腔共鸣,而非白声。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亮、结实的声音特点,高声区表现高亢有力,低声区则呈现出醇厚自然的音色,演唱风格自然朴实,感情充沛。

用气技巧

《抬花轿》中周凤莲坐轿时一段经典唱段“周凤莲坐轿里喜气盈盈”中,声音明亮而结实。旦角演唱具体的用气技巧有“沉气”“提气”“拖气“推气”“偷气”等。此外,独奏和众乐器合奏的特殊形式,特别是打击乐大鼓的加入给主人公渲染了一个热闹喜庆的出阁场景,是全剧的华彩部分。

共鸣技巧

戏剧中的旦角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常会根据不同行当声音的独特特点,以真假结合的声音作为基础,然后运用不同的声音位置和共鸣效果来调整角色的音色和呈现艺术形象。《抬花轿》中的邱太太为例,她扮演的是老旦行当,因此在演唱时需要特别关注咽喉(口腔)声区。当她演唱高音时,需要逐渐增加声带的振动力度,并增强腹肌的控制,同时减少咽喉腔的共振,使声音更多地集中在头腔内,并巧妙地结合低音区的假声,从而创造出混合共鸣的音效。这样的技巧和调整有助于呈现出角色更为生动和丰富的音乐表演。

民俗文化

无媒不成婚风俗

在戏曲的第一幕中,王小姐与书童王天才私定终身,却被王父认为是有失礼法。王父决定不接受这个丑名,宁可让女儿死去。在第四幕中,邱府派人去周府提亲,符合门当户对的原则。这两幕强调了婚姻必须遵循父母的命令和媒之言,以及礼法的严格性,突出了该地区有传统婚姻习俗中无媒不成婚的重要性。

迎亲风俗

《抬花轿》中有一段唱词中描述了迎亲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首先,男方在迎娶新娘途中要燃放鞭炮以驱赶晦气,表示一路平安。其次,新郎要亲自带领仪仗队和花轿去女家接新娘。然后,新娘出嫁时,娘家的弟弟要护送出嫁,扮演押嫁妆的人的角色。最后,旧时男女双方婚前是不见面的,所以花轿中的周小姐只能通过穿戴来推断可能是她的夫婿。

不哭嫁风俗

在传统婚礼中,红色象征着喜庆,新郎和新娘都穿着大红衣服,花轿和绣球也是大红色的,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福和愿望,在《抬花轿》中也是如此。这种愿望不仅体现在穿着上,还体现在临别的仪式中。当周小姐穿好嫁衣准备离开父母高堂时,母亲忍不住哭了起来,但周小姐却说:“大喜的日子哭啥哩哭。你要是哭我就不嫁了。”这除了展现周小姐泼辣爽朗的性格外,还反映了当地的婚俗习惯——不哭嫁。人们认为在大喜的日子里哭泣会带来不吉利。

抬花轿风俗

抬花轿是婚嫁文化中的一种习俗,分为平抬、闹抬和戏抬三种形式。花轿可以由4人或8人抬着,《抬花轿》剧中,新娘坐的大红花轿是由4人抬的,轿前轿后各有两人,并伴有彩旗和唢呐随轿而行,同时吹奏乐曲和放鞭炮,迎亲场面热闹红火。其中的戏抬更是表演得惟妙惟肖,轿夫采取各种动作,使花轿中的新娘颠得前仰后合,碰头碰背,乐队也奏乐助兴,大家看到新娘的狼狈样子,开怀大笑。这是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

拜堂风俗

豫剧《抬花轿》介绍了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中的重要部分——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拜堂在中国婚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拜堂仪式中,新人手牵红绣球,进行一系列的鞠躬动作,包括拜天地、拜高堂和夫妻对拜。这三次拜礼代表了多重含义,包括对天地之道的尊崇、对父母之恩的感激,以及对夫妇和合的期望。拜堂仪式不仅是婚礼中的传统仪式,还反映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回门风俗 

豫剧《抬花轿》还介绍了中国婚礼中的回门习俗,也称为“归宁”。回门是指新娘在嫁到夫家一段时间后返回娘家探望亲人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历史,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通常,在河南省当地有新娘三天之后回门的习俗。从男方角度来说,回门习俗是要感谢岳父、岳母的恩德,认识女方亲友。女方则是表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意义。因为是新婚夫妇一起回娘家,这一习俗也被称为“双回门”。回门时,男方会准备礼物赠送女方,女方则通常会准备“回门酒”来答谢亲友和媒人。重要的是,新娘在回门后可以选择是否留宿在娘家,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回门习俗不仅反映了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还传承了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它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道德和秩序。这一传统在中国婚礼中仍然存在,并持续传承至今。

演出版本

在20世纪20年代,男旦刘荣鑫(艺名“白菜心”)和高保泰(艺名“玻璃脆”)等人开始在戏曲圈活跃,三十年代则有男旦翟燕身(艺名“水上漂”),接着是四十年代的姚淑芳、五十年代的宋桂玲,六十年代的吴碧波,以及七十年代的王清芬。这些演员以不同方式演绎了周凤莲这位性格率真的“疯丫头”,使表演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最终塑造了今天的演出版本。

众多名角都曾扮演过这一角色,包括常香玉徐艳琴、宋淑云、刘素真、赵金红、张海棠、李香英、萧素卿、贾桂花、康慧兰、周秀梅、李莉、王香萍、辛艾、原淑静、陈春霞、苗文华郭英丽等。根据相关资料,在解放前,《抬花轿》一直是常香玉的拿手戏,而姚淑芳成为解放后首位让这出戏大放异彩的演员。当时有着“看了姚淑芳,谁也不吃香。看了《抬花轿》,神魂都颠倒”的评价。姚淑芳在这出戏中大胆改革了周凤莲出嫁一折,使“坐轿”的表演出神入化,因此流传着“门搭子放炮,姚淑芳坐轿”的说法。宋桂玲的嗓音甜美,唱腔地道,她再次对这出戏进行了大幅改进,通过卓越的艺术功力,将周凤莲塑造成她一生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使这部剧成为她的代表作。进入河南省豫剧一团后,宋桂玲与王素君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该剧的表现。五十年代,吴碧波也成功将这部剧打造成自己的代表作,而王清芬则成功将该剧搬上荧屏,实现了几代豫剧名家的夙愿。

重要演出

2023年8月13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和省直文艺院团承办的活动,经典豫剧折子戏专场(二)《抬花轿·梳妆》在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由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出演。

影响与评价

豫剧《抬花轿》,起源于中国河南省,流行于河南、陕西省甘肃省山西省等地。《抬花轿》中《梳妆》《坐轿》这两折剧目都是在戏曲程式化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既不脱离程式又有创新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是一出花旦的看家戏,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剧目。剧目展示了戏曲的多重角色,不仅为百姓增添生活情趣,还承担着明伦理和推动正义的社会教化任务。它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在如今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许多传统民俗文化都在逐渐消失,但《抬花轿》中的民间婚嫁仪式却坚守着传统形式,生动地保留了传统的民俗文化。这种自觉的传承意识和意义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特征,不论是从民俗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挖掘和研究,该剧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豫剧《抬花轿》汇集了百年来几代艺术家的智慧。其独到之处在于不拘泥于剧本的思想,不受限于音乐的安排,不受制于舞美的布置,不受束缚于灯光的塑造。所有可以削减的繁琐细节都被精简,只留下了演员的真挚表演。

1962年,河北省邢台专区豫剧团在北京进行《抬花轿》的演出,这部豫剧作品受到了首都戏剧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艺术委员会特邀了清华大学首都戏剧界的知名人士,举行了一场座谈会,讨论了《抬花轿》的艺术特点以及姚淑芳在这部戏中的出色表演。发言者对《抬花轿》剧本的整理和改编给予了积极评价。戏曲艺术家范钧宏指出,这部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按照一般的悲欢离合情节来展开,而是以一个角色的性格为核心进行刻画。戏曲评论家郭汉城也称赞了这部戏采用了以周彩霞为中心,其他角色作为烘托的艺术手法。

相关作品

1986年,由导演陈献玉,编剧李澈王清芬丁岚修正宇、李广海、王清海主演的爱情类戏曲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采用河南方言,展示了河南戏曲文化。

参考资料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0-08

回味经典——豫剧《抬花轿》.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5

“将星闪烁大舞台迎七一豫剧专场演出”耀眼京城.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9-22

看豫剧《抬花轿》,祝福天下美好姻缘.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5

豫剧《抬花轿》选段“花轿起三声炮惊天动地”赏析.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5

“艺术点亮演出季”经典豫剧折子戏专场即将上演.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4

革命现代京剧——《白毛女》.央视网.2023-09-23

抬花轿 (1986).豆瓣电影.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