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
板胡是一种擦奏弦鸣乐器,流行于西北、华北地区、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省、河南省、甘肃省、山西省等省最为盛行,除独奏外,也是北方戏曲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等的主要伴奏乐器。
板胡在民间有多种名称,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等,明末清初时期,伴随着中国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而流行,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擦奏弦鸣乐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音乐和制作技术的发展,板胡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诞生了很多板胡演奏家和秦腔音乐作品,比如张长城与原野创作的《红军哥哥回来了》,阎绍一创编了《河北花邦子》,并且各个地区均形成了拥有地方风格的板胡艺术。板胡结构大部分和二胡相同,由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琴马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其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的高度不一样,多据伴奏的戏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在民族乐队中,板胡常按五度关系定弦,内弦定为d2、外弦定为a2,比二胡高一个八度,音域从d2~g4,有两个半八度。
板胡按发音高低可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次中音板胡三种,其演奏技法有滑音、双音、弹弦、按弦,及垫弓、跳弓、抖弓等,都对板胡的演奏增添了色彩。
命名
板胡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因地域不同各地名称不同,在山西省被称为呼胡、葫芦子,现在分别称为蒲剧板胡、晋剧板胡、北路梆子板胡等。在河北省被称为大弦,现称为河北梆子板胡、评戏板胡等。在河南省被称为瓢,现称豫剧板胡。在南方,板胡或沿用旧称、或经改造,被称作大筒板胡、椰胡、壳子弦、提琴等。历史上板胡还有过梆胡、秦胡、胡琴、胡呼等称谓。清代曾称板琴。其中胡呼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苏鹗《杜阳杂编》代宗广德元年上梦黄衣童歌有:“中五之德方峨峨,胡呼胡呼可奈何!”辞海(中华书局版)胡呼条云:“胡呼、惊怪声也。”然而,胡呼一词在这一时期并未作乐器之名,而是指一种奇异的声响。胡呼一词用作乐器名称,可能由于当时板胡初步形成时,其声响奇异特别,所以民间称它为“胡呼”。
历史流变
初始阶段
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以及剧种的繁荣,胡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并逐渐分化形成弓弦乐器的两大类别,即以皮膜震动为发音原理的“二胡”体系和以木板震动为发声原理的“板胡”体系。
清朝末期,板胡伴随着中国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而流行,起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
之后,河北梆子等以与二股弦同音高的小板胡代替了二弦子,其定弦和演奏方法完全同二股弦一致。这便是高音板胡的前身。20世纪30年代前后,秦腔、豫剧等以中音色的大板胡代替了二弦子,其定弦为五度或四度,音色与二弦子截然不同,这便形成了中音板胡。像晋剧现今依然两种乐器并用(指二弦子和板胡),所用之板胡(“胡节子”)音更偏低,则形成了次中音或低音板胡。该阶段的典型人物是秦腔音乐演奏家荆生彦,其在对板胡音乐进行扩展的基础上还创新地使用了掘弓、压揉、搂弦等技巧,把板胡伴奏和秦腔音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逐步赋予秦腔板胡独有的艺术特征。
发展时期
1944年,福建音专国乐队将板胡应用到民族管弦乐中,演奏了王沛伦创作的国乐交响曲《灵山梵音》。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增添了共鸣箱底托,改木制弦轴为铜制弦轴,以金属琴弦替代了丝制琴弦,弓子有的采用旋扭式弓杆等等。并根据音乐特点分为中音板胡、高音板胡等,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这一时期板胡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诞生了很多板胡演奏家和秦腔音乐作品,并且各个地区均形成了拥有地方风格的板胡艺术,越来越多的演奏技巧被应用在作品中,以秦腔板胡为例,因为板胡一般是由秦腔发展而出现的,所以也推动了演奏技法的更新与完善。
1952年,郭富团根据秦腔的若干曲牌改编创作了《秦腔牌子曲》,该曲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板胡独奏乐曲,最开始在演奏时往往选择传统的技法,随后越来越多演奏家逐渐对其技法予以创新和完善,运用很多新的演奏技巧,该时期在诞生了一些新的作品,如1958年,张长城与原野创作的《红军哥哥回来了》等,在演奏中创新地运用了拨弦、双音、连续跳弓等技巧,进而逐步形成了建国以来秦腔板胡演奏技巧体系。
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演奏技巧的不断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1996年,前卫歌舞民乐队的乐队编制中运用到了板胡,之后,板胡在管弦乐队中偶尔使用,受各方面的影响,最后基本淡出管弦乐队。近年来,音乐学者对板胡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革,他们改制了“双千斤”“多千斤”板胡,扩大了板胡的音域,丰富了板胡的表现力,为板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赋予了板胡新的生命。
基本构造
板胡由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琴马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其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其基本构造如下表:
类型种类
按发音高低可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次中音板胡三种。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等,多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等,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中音板胡又称“呼胡”“秦胡”,多用于秦腔、陇剧等,与高音板胡相比,其琴杆较长,琴箱稍大,呈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低音板胡又称“椰子胡”,琴箱较中音板胡偏大,主要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
高音板胡
高音板胡俗称椰子胡、大弦、瓢,也称河北梆子板胡、评剧板胡。琴杆长70厘米,瓢径为9.5厘米,板胡弓长为86厘米左右,主要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哈哈腔等剧种伴奏。除豫剧板胡是四度定弦外,其他剧种伴奏都是五度定弦,即d2-a2,音域d2~g4,低八度记谱。高音板胡音色高亢、明亮。
中音板胡
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也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琴杆长70厘米,瓢径为10.2厘米,板胡弓长为86厘米左右,主要用于秦腔、蒲剧、鄂等剧种伴奏。五度定弦,即a1-e2,音域a1-d4,低八度记谱。中音板翻音色明亮、坚实、饱满。70年代在中音板胡基础上改革研制了双千斤板胡、三根弦板胡等。
次中音板胡
次中音板胡俗称椰子胡,琴杆长72厘米,瓢径为11厘米,板胡弓长为86厘米左右,主要用于晋剧、上党梆子等剧种伴奏,五度定弦,即a-e1,音域a-d3。次中音板湖音色浑厚、宏大。
音乐特点
定弦方法
定弦是指内外弦之间的音程关系。如:15弦、63弦、52弦、37弦等。定音一般是指板胡内外弦的实际音高。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的高度不一样,多据伴奏的戏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在民族乐队中,板胡常按五度关系定弦,内弦定为d2、外弦定为a2,比二胡高一个八度,音域从d2~g4,有两个半八度。
滑音的使用
板胡风格与各地的戏曲腔调相辅相成,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地区通过模仿不同区域的腔调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板胡风格。板胡演奏的大部分音乐作品源于各地方戏曲以及民间小调等民族音乐,在戏曲中最能表现板胡地方风格的是滑音技巧的使用。其中,滑音在豫剧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并且不同的音程有不同的规律。板胡在豫剧风格中主要体现为小三度的旋律音程,这一音程主要是由单手滑音所创造的,并且其他戏曲在演奏过程中很少使用,因此具有独特性。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豫剧也会使用四度滑音与五度滑音,滑音主要表现在纯四度的旋律中。
揉弦的使用
揉弦最重要、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升音色质量,丰富音色色彩,除此之外,揉弦还具有衔接旋律的功能,揉弦带来的声音的变化可以作为烘托音乐情感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揉弦的主要目的是表现出作品想要传达的细腻情感,但是揉弦技巧并没有在板胡音乐作品的曲谱上标记出来,所以需要演奏者准确的定位、把握、理解整部作品。揉弦种类粗略地可以分为滚揉、压揉、抠揉和滑揉四种形式。滚揉通过左手手指来改变音符规律声响,常在传达轻松欢快的情绪作品中和流畅性、连贯性的旋律中用到。压揉是在滚揉和压弦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常在表达悲怆的情绪作品中用到。抠弦也是通过左手手指来改变音符规律声响,区别于滚揉,它是通过改变琴弦张力来改变音符声响,而滚揉则是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来改变音符声响,抠弦常用来模仿戏曲声腔。滑揉是指在保持触弦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上下一定幅度的滑动来改变音高的音符规律声响,这种揉弦种类常用在具有诙谐风格的音乐作品中。
触弦的使用
触弦的运用对音符的音色、音准和音质起决定性作用,按压胡弦产生的效果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活动。开心和愤怒两种情感状态下,触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演奏者需要用手指触弦来表达乐谱表达没有写出来的情感诉求,这就是触弦的艺术表现。力量过轻过重都会影响板胡的演奏效果,甚至产生听觉噪音。
演奏技巧
演奏姿势
板胡演奏姿势一般分为“平腿式”和“架腿式两种,这两种姿势的区别在于下肢的位置。“平腿式”为两腿自然分开,左脚稍向前,右脚靠后,板胡放在左大腿弯曲处稍外。“架腿式”是左腿架在右腿上或右腿架在左腿上,板胡放置于两腿与小腹交叉之间。
演奏技巧
板胡演奏除一般擦奏弦鸣乐器常用技法外,有特点的技巧是滑音、双音、弹弦、按弦,及垫弓、跳 弓、抖弓等,都对板胡的演奏增添了色彩。
板胡的左手技法
指距
指距决定音准,音乐的听觉,主要是通过曲谱的视唱、练耳两方面的训练来进行,就是将对音乐的概念从视、听、说三个方面来完成。在板胡演奏中,在了解了正确的音准概念后,手指按音要准确,在慢练的过程中要追求曲目的骨干音的音准,确立了正确的音准,逐步建立不同音准的指距关系,然后从一些基本的音阶练习曲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手型
板胡是一种风格性非常鲜明的乐器,对于不同种类的板胡,由于把位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手型的变化。高音板胡,指距较小,手型垂直于琴杆,常用一指和二指。中音板胡的拉法类似于二胡的拉法,但是由于乐曲的风格性特征的表现,多用二指、三指、四指的垫指滑音,其中晋剧板胡的拉奏需要戴指帽,所以整个手型是平行于琴杆的,对于不同种类的板胡在演奏的时候,手型要放松、自如,大拇指垂直于琴杆,琴杆始终略微的向前倾。
揉弦
板胡揉弦是指手指在琴弦上有规律、有节奏的做装饰音的动作,从而增添乐曲的色彩和风味。板胡的揉弦分为很多种:压揉弦、扣揉弦、滚揉弦等,因乐曲风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现。在板胡演奏过程中,手指揉弦的动作不能僵硬,揉弦的要点是围绕着中心音来做不同种类的变化,幅度过大,动作节奏拖延都会造成音准的偏差。如《陕北抒怀》在慢板的乐段中,《秦腔主题随想曲》的散板乐段中,都采用了滚揉、压揉和滑揉等多种揉弦技巧相结合的演奏手法。
换把
板胡的换把左手虎口在琴杆上上下变化的位置,来达到音高的变化,所以虎口持琴的移动是影响音准的重要因素。换把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手腕动作的先行性。在虎口换把的时候,手腕要先动起来,然后带动虎口换把。如果手腕的动作不先行,虎口换把就会僵硬,影响音准,所以手腕动作的先行性是带动虎口移动换把的先决条件。
(2) 大臂的带动作用。在换把的整个过程中手腕先行、大臂带动,从而虎口能进行换把动作,这是运动机能的一系列动作要领。
(3) 对把位音准的感知。虎口在换把的时候,手腕、大臂要迅速感知所换把位的音域,因为如果仅仅通过手指来调整音高是比较因难的。所以,要达成手腕、大臂、虎口对音域位置的一致性,结合手指按弦才能达到准确的音高、音准概念。
板胡的右手技法
运弓
弓法
弓法也就是运用弓子的方法。弓法上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才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弓法也是板胡发音是否悦耳动听,音色音质好坏的关键。
持弓
持弓是运弓的决定因素,持弓方法总体归纳为四个字、即压、托、顶、勾。“压”就是用拇指肚儿压在弓杆上。“勾”是用拇指、食指持弓,用中指勾弓毛。用拇指、食指、中指持弓,用无名指勾弓毛。用拇指,食指持弓,用中指无名指勾弓毛。
跳弓
跳弓是当弓子在琴桶上快速推拉时,弓杆受运弓动作的快速牵引,产生出一种向前冲动的惯性,弓毛在擦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弓子这种不协调的运动状态,使整个弓子出现了左右摇摆的弹性。如果在即将调转弓向的那一刹那间,一方面依靠小臂引导手腕,对弓子适当地加以控制,一方面有意识地“解放”这特有的弹性,使弓毛轻快地离开了琴弦,就会产生短促轻巧的顿音效果。如《翻身影》《富子》《三门峡畅想曲》等在快速乐段的演奏,就充分地运用了跳弓的演奏技巧,使乐曲更加欢快、活泼、激动人心。
垫弓
垫弓是由戏曲、说唱等音乐伴奏中俗称抖弓移植过来的,多用于乐曲所出现的多附点音符,它能够表现多种音乐风格的特点。演奏时运用手臂和手腕形成快速、爆发式的抖动,使一弓变成两弓戴三弓。如《二泉映月》《草原新牧民》等乐曲的演奏,就采用了垫弓的演奏技巧。
颤弓
颤弓是一种具有独特效果的演奏方法,也就是弹拨乐器的长音效果,它是靠琴弓的左前端,整个手臂、手腕要放松,快速连续的抖动形成密集的连惯的音响效果。如《光明行》就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而又常见的演奏技巧。
演奏风格
中立音的使用
板胡在演奏戏曲风格的演奏中,常使用“中立音”,是音乐有特色并且风格性强。在秦腔、碗碗腔为待变的陕西省的戏曲风格的演奏中,以豫剧和曲剧为代表的河南戏曲风格中,以及河北梆子、晋剧等戏曲风格的乐曲中都经常出现。比如陕西戏曲风格的乐曲《秦腔牌子曲》《红军哥哥回来了》中,可以看到si和fa音在音律上的变化,这里的SI和FA不同于在十二平律的si和fa,si音的音高比十二平律的si略低,但是又比降SI略高些。《红军哥哥回来了》里si的使用在慢板段一开始,这里的si(在本谱例中为固定调的C)就是中立音,音高介于还原si和降s之间,中立音的出现使人感觉到一种凄凉和惆怅的情绪,如果用还原si或降si演奏则失去了它的风格性。
秦腔板胡
板胡在陕西省地区被称为“胡呼”,“胡呼”这个名称里面夹杂着陕北人对这门乐器的亲切情感。秦腔板胡一般把琴筒设计的略大,使音箱的共鸣极好,琴弦使用老弦,发音低沉而有力道。秦腔板胡展现的是陕西梆子音乐的情绪和陕北地区人民的性情,突出北方人民野性的审美取向以及粗犷坚毅、恢弘霸气的演奏风格。
豫剧板胡
板胡在河南省地区被称为“瓢”,是豫剧代表剧种“豫剧”中不可多得的主要伴奏乐器、而且可以身兼多职,常常担当托腔、保调以及总领乐队的作用,甚至还可以用来制造一定的音响效果。河南地区的板胡的演奏风格有浓郁而鲜明的河南梆子戏曲的色彩,其音色较秦腔板胡要浑厚柔和许多,其定弦方法也最为独特,一般板胡按照五度关系定弦,而河南梆子板胡按照四度关系定弦。河南梆子板胡演奏要展现其音色的高亢、明朗、清脆、浑厚有力,表现出河南豫剧的阳刚之气,以及质朴通俗、关注生活的音乐风格,还有河南人的性格特征。
评剧板胡
板胡在河北省地区被称为“大弦”,又称为“高音板胡”“河北梆子板胡”或者“评剧板胡”,河北梆子是山陕梆子与京腔的结合体,除了曲调慷慨激越,情感作用力特别大,常有四、五度大跳的旋律,标志着情感的大悲大喜,展露着河北地区人民的性格特征和审美趋向。河北地区的板胡,主要应用于河北梆子和评剧伴奏,不同的是河北梆子伴奏用的板胡琴筒都较大,评剧伴奏用的则琴筒较小,音色都是比较明亮。
晋中板胡
山西板胡又被称为“晋中板胡”,其琴筒大、琴杆粗,外弦用老弦,里弦用缠弦或肠衣弦。擅于演奏缓慢、低沉、浑厚的曲调。山西梆子板胡曲演奏时有二者缺一不可,其一是演奏者在演奏时要突出山西梆子板胡曲那种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历史故事的风格,同时也要突出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高调板胡
长江以南地区有绍兴高调板胡曲,流行在江、浙两省,这里的板胡发音较其他板胡都要清脆,其琴杆与琴筒均用竹制。板胡曲主要体现的是江南地区温柔含蓄、细腻动人的艺术特征。
东北板胡
东北地区主要流行二人转曲艺,其风格是幽默诙谐,高音板胡是二人转的主要伴奏乐器,其音乐素材自然多取材于二人转和东北民歌,改编的板胡乐曲中三度和六度的滑音和回滑音较常见,这些演奏技法增加了乐曲的语调感,是其更贴近人声原唱,因此更加突出了东北地区音乐富有歌唱性同时又具有乡土风情的特点。
代表人物
刘明源
刘明源(1931年7月13日—1996年2月21日),是中国大胡演奏家、胡琴教师。他6岁开始随父亲学习板胡和京胡,1953年起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乐团(中国电影乐团前身)民族乐队首席。1981年起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他在弓弦乐器演奏上技巧娴熟流畅,风格洒脱细腻,曾出访亚、非、美、欧洲等地区的40余国,有“弓弦圣手”的称号,还成功研制了新型高音板胡,丰富了板胡的表现力。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独奏曲《河南小曲》以及中胡独奏曲《草原上》和《牧民归来》等。
张长城
张长城(1933年10月3日—1998年7月5日),是中国板胡演奏家,1939年开始跟随秦腔板胡琴师荆生彦学习。1945年出师后,在晓钟戏曲学校任琴师。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从事文艺工作。他于1952年在原秦腔板胡的基础上研制了独奏中音板胡,为板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1年他与板胡演奏家原野首创板胡二重奏,所演奏的《对口令》《抬花轿》等曲目活泼风趣,被誉为“音乐相声”,并巧妙地将陕西省等地板胡与其它中外弓弦乐器的演奏技法融为一体。他代表作品有《秀英》《对花》《红军哥哥回来了》《秦川丰年》《春满田间》《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和《妙家之春》等板胡独奏曲。
阎绍一
阎绍一(1936年—1986年),中国板胡演奏家。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文工团,后于1958年调入总政治部文工团乐队任板胡演奏员,创编了《河北花邦子》(1961年出版)。1962年后,他出版了《板胡入门》(与王瑞檀合作)、《板胡演奏法》(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书籍,其代表作品有《南蒲之春》《练兵场上》《欢迎新战友》等。
吉喆
吉喆出生于1942年,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板胡学会会长。他1956年考入陕西广播文工团后曾任演奏员、作曲、指挥、副团长等职。1972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进修作曲。1984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板胡专业学术会“陕西板胡学会”,其主要作品有《秦川新歌》《秦川忆事曲》《看线戏》《秦兵马俑之声》《折仙》《塞上秋》《易水别》《桃花》《怀乡曲》《秦苑春》《天宝轶事》《王宝钏川》等。
经典作品
《大起板》
《大起板》原是河南省板头曲【小调大起板】的曲牌,后由何彬将其改编成板胡独奏曲。乐曲结构简练、旋律明快、具有乡土气息。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组成,引子的音调较多的保留了河南板头曲作为戏曲开场前使用的热烈欢快的特点。第一段的旋律采用对答呼应式的旋律进行,诙谐而风趣。第二段采用二拍子和三拍子两种节拍的交替,连续的切分节奏和调性对比等手法,增添了乐曲的活力。第三段的旋律音区移高,速度转快,并出现了下行大滑音,更加奔放、跳跃。最后一段是第三段前半部分的又一次重复,速度更快,力度更强,热烈的气氛将乐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
《红军哥哥回来了》
《红军哥哥回来了》是由张长城、原野作曲于1958年创作,乐曲以陕西民间器乐和「碗碗腔」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一开始是欢快热情的情绪,表现了久经苦难的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场面。演奏技法上融入了快弓、泛音、颤指、弹弦等技法,增强了时代精神。慢板以双弦、弹指与碎弓等技巧,细腻而深刻地展现了人民与子弟兵的深厚情谊。最后,人们敲着欢腾的锣鼓欢送红军踏上新的征途。
《秦腔牌子曲》
《秦腔牌子曲》是郭富团于1952年根据陕西秦腔的若干曲牌改编而成的板胡独奏曲,用中音板胡演奏。手法是应用戏曲内的曲牌连缀与板腔体相结合,赋予了《秦腔牌子曲》陕西地方特色,乐曲不仅包含声腔的润饰成分,同时还跟板腔体艺术结构十分贴近。其结构引子来源于《官谱》曲牌,整体风格为热烈奔放。《秦腔牌子曲》中的第一段福安的曲调同样取自《官谱》,但是与引子相比,节奏明显变慢了,从而给观众舒展休闲的感受。第二段则是取至《杀妲姬》,情绪也逐渐从悲哀转变成激昂。第三段借助快板对《入洞房》进行了改编,整段的音型短小,但是节奏抑扬顿挫,充分抒发了喜悦之感。第四段节奏逐步放缓,随后选择鼓板进行伴奏,集结了繁结,将整首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五段则属于前一段的复刻。从曲式结构上分析,《秦腔牌子曲》则主要包含散板、慢板、行板以及快板四个部分,让听众伴随着节奏的变化发生情感变化。
《宫调》
《宫调》是板胡演奏家薛首中根据上党梆子唱腔中的“慢三眼”“原板”“垛板”及曲牌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结构布局沿用了“散、慢、中、快、散”的传统音乐结构手法和板式变化原则,由引子、慢板、中板、垛板、快板、华彩、紧垛板及尾声等段落组成,其主题动机采自音调C-B-A-D。乐曲展现了长治市人民坚毅、率真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月牙五更》
《月牙五更》是板胡演奏家刘明源根据东北地区民歌《月牙五更》《瞧情郎》改编的板胡独奏曲,是东北风格的板胡乐曲,音乐细腻、委婉,朗朗上口,发挥了板胡的艺术特点。它是板胡作品中第一首表达爱情的乐曲,该曲采用高音板胡演奏,分为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月牙五更》慢板的演奏,右手弓法多变,以使润腔的音色类似人声的吟唱,干净、舒缓。快弓部分采用慢起渐快的速度,音乐风格俏皮、诙谐。
价值与影响
音乐价值
板胡是随着梆子腔的出现而产生的,并在多数梆子戏曲伴奏乐队中扮演着“领、带、托、保”声腔的主奏乐器角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具有独特音色和鲜明艺术个性的中国民族乐器,有着“头把弦子”的重要地位。板胡既属独奏乐器,同时也是伴奏乐器,是中国乐器历史发展和中外文化融合在特定时期的产物,更是民族音乐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审美需要的一种选择。板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随着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得以发展、丰富和提升。可能是与乐器的分类、语言习惯,地域名称相关,板胡在不同的地域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胡琴、胡胡、大弦、瓢、邦胡等,或者直接用戏曲名称冠名,如秦腔板胡、豫剧板胡等。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的需要,地域审美习俗差异,板胡又被制作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器形,呈现出板面振动共性之下多彩的音色个体,形成了由浑厚坚实的低音板胡,松透豁亮的中音板胡,明亮高亢的高音板胡,共同组成了板胡系列音色群体。
板胡是随着梆子腔的出现而产生的,并在多数梆子戏曲伴奏乐队中扮演着“领、带、托、保”声腔的主奏乐器角色,有着“头把弦子”的重要地位。板胡既属独奏乐器,同时也是伴奏乐器,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豫剧这个中国最大的戏曲梨园行内,有着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主弦地位,同时又起着统领乐队文场(即管弦乐)的指挥作用,固有河南梆子“乐器之王”的称号。
民族戏曲价值
豫剧
板胡是豫剧当中的主要乐器之一,占主弦地位,同时统领乐队,有河南梆子“乐器之王”的称号。它既能随着演员的唱腔和情绪来烘托各种气氛,还能和其它乐器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整个声腔伴奏,为豫剧的程式化、规范化的音乐基础,并能根据不同的演员条件和不同的表演风格、声腔特点设计不同的伴奏方法,为豫剧流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乐队的设置简单,文场(弦乐)以板胡、二胡、三弦组成,武场则以板胡、鼓、大锣、绕、小锣组成,板胡占据统领者位置。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相继诞生,古老和传统的豫剧乐队配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剧情的塑造和发挥。为了丰富乐队的伴奏效果和丰满音乐形象,乐队的配置增加了许多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但在伴奏上,板胡仍占有主导地位,在一般的豫剧乐队中,除了司鼓外,板胡起到主要的领奏作用。
秦腔
板胡在秦腔伴奏乐器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秦腔中重要的情感传达媒介。它能把握和展现戏曲人物的情感世界,让观众真实地接触和感受到作品所传递出来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因为秦腔源自甘肃省、陕西省等地,民间曲风以高亢嘹亮著称,其主要表演形式和板胡的尖锐音色契合,板胡可以衬托秦腔中的苦音。同时,板胡的声腔独特,近似于人的话腔,只要演奏技法得当,就可以模拟出演员的唱腔。以弦音代人声并不是冷门现象,在诸多戏剧表演中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如用坠胡或擂胡来模仿人的话腔,形成一种独特的情境衬托作用,在戏曲音乐伴奏中更能发挥出承上启下的作用。
评剧
评剧初始发展阶段没有其他乐器,只有板胡伴奏,被称为弦。之后随着评剧的发展,板胡在剧情中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在整个乐队文武场中占据文场的主弦作用。板胡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剧中人感情的需要,演员演唱的需要,做好托、领、随、带、裹、保、衬垫,使演员的演唱更加生动感人。
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中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板胡成为保留地方音乐文化背景的一种乐器,在民族乐器中渐渐地失去光彩,被边缘化,学习者以及表演者数量也在减少。现如今,国家非常看重人们自身民族文化意识的提升、并且在不断地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艺术魅力,从而给板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很多专业人员还在坚持板胡创作,并且尝试使用新奇的方式完成板胡作品的大胆尝试,比如:《板胡协奏曲》创新的表演技巧以及西方音乐作品的移植等,都为板胡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创新性的思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板胡的具体艺术表现得到扩展。结合先辈们的技艺实践、曲艺等,以及当下持续进步的文化根基下,可以进一步促进传统板胡以及当今板胡之间的融和以及发展。
管弦乐中的发展
板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具有特殊性,因为乐器自身及演奏者个体之间存在技术水平、演奏经验、演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板胡演奏效果并不如意,而且板胡的音量显豁、音色与地方风格特色鲜明,在民族管弦乐中产生音色难以融合、音准难以控制、音腔难以统一的问题,不过正是这些问题与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板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发展。板胡在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中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将板胡作为主要演奏乐器,发挥引领作用的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将板胡作为临时使用的色彩性乐器,发挥渲染作用的民族管弦乐队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丰富民族管弦乐队的音乐表达,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板胡在技术技巧方面的发展,进而推动板胡的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力,同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板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30
阎绍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28
板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26
刘明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28
张长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28
吉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28
红军哥哥回来了(中音板胡).qq音乐.2023-09-28
【精品栏目】《吼秦腔》主题策划:秦音远长 历久弥新(三).澎湃新闻.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