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卫国

卫国

卫国(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09年),姬姓,中国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封地为殷墟一带(今河南省北部),先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至曹(今河南滑县东南)、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北)、帝丘(今河南阳)和野王(今河南沁阳)。第一代国君为康叔,后历29代、44位国君,国834年,是周代诸侯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周公旦将原属武庚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同母弟弟,立他为卫国国君,史称卫康叔,卫国因此诞生,此后嗣代相承。卫武公时期,卫国曾一度强盛,甚至出兵帮助周平王东迁,因此晋升为公爵,成为春秋初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660年,翟人伐卫,卫国第一次灭国,后经齐国帮助而重建,但也因此沦为小国。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伐卫,卫国不敌,沦为晋的附庸国。春秋末到战国初,卫国卷入晋国内乱,再次被晋国王室讨伐,国力更加衰落,韩、赵、魏崛起后,卫国又成为韩、赵、魏的附庸。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覆灭,完全成为魏国的附庸国,封地仅余濮阳市一地。公元前241年,秦国夺取濮阳归入东郡卫元君被迫迁往沁阳市,卫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09年,胡亥废掉卫君,卫君角被贬为庶人,卫国世系断绝,彻底灭亡。

卫国的疆域多分布于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及河北南部,鼎盛时期占有的城池约50 余座,人口约在十万以上;后由于三晋的崛起和自身实力的衰减,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在对外政策上,卫国从主动参战变为投身依附,在强国的庇护之下,以合盟的方式保全国家实力。卫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同样兴盛,在两者的带动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实现了商业的繁荣。但卫国由于未能进行变法图强,最终因国家内部矛盾和外交政策的失误,在诸侯国争霸的过程中被逐渐削弱实力,直至灭亡。

国号由来

姬封所封为商朝之地,管辖殷商遗民,其首都朝歌也是殷朝的旧都,古人时称殷地的人为衛,也被称为、韦。国学大师刘师培先生在《周书补正》中也认为“殷卫本即一字”,从字面上明示了卫国的地望,同时也因此确立了国号

历史

康叔立国

姬发打败殷纣后,将殷纣的遗民封给帝辛的儿子武庚父,并让他与诸侯同位,但武庚䘵父并未完全臣服。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度趁机与武庚䘵父一起发动叛乱。周公旦平叛胜利后,将原属武庚䘵父殷墟故地分封给幼弟康叔,并以朝歌为首都,立他为卫国国君,使之成为西周时期东方的大方伯、诸侯之长。

周公旦顾忌康叔年幼,难以维持统治,反复告诫他治国的道理,还将治国的经验和准则写成《康》《酒诰》《梓材》,指示康叔要统治整个殷地的人民,要认真学习殷人的刑法,按照适当的刑法律令处理刑狱。

康叔以下的六代国君都以方伯著称,分别为考伯、嗣伯、疌伯、靖伯和贞伯。在西周前中期,卫国“六代世袭称伯,为一方之长,代天子出征”。

卫顷侯因德性衰败,不监诸侯,卫国实力下降而一度失去方伯之位。卫顷侯为重新取回方伯之位,厚礼贿赂姬燮,爵位从本爵称“侯”。

武公修德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无道,导致国人暴动,厉王出逃,西周朝政由前来平叛的共和伯代管,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辅政,史称“共和执政”。卫武公采纳辅政大臣的建议,废除了“专利”政策和名目繁多的赋税,国家渐渐稳定下来。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逝世,太子共伯立为国君。但卫釐侯在世时,宠溺卫共伯的弟弟卫和,并给了他很多财物,卫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釐侯的墓地袭击共伯,逃亡出来的共伯被迫自杀,卫和立为卫国国君,史称卫武公。卫武公即位后,重新整饬卫国政务,博采众谏,时常自省,卫国因此达到其政治和经济上的鼎盛时期。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打西周,杀死了姬宫湦姬宜臼向诸侯求助,卫武公助周平王击退犬戎,因此晋升为“公”。

州吁弑君

武公死后,卫扬即位为卫后庄公。庄公的正妻庄姜贤惠但没有儿子,抚育了陈国女戴妫所生的儿子完,完后来被立为太子。庄公另一个儿子名叫州吁,庄公对其甚是宠爱,任由其带兵而从不加以管制。庄公死后,完即位,是为桓公。公元前719年,州吁纠结党羽杀掉桓公自立为君。国人不满州吁的作为,不服管束,国内动乱频发,因此州吁便想发动战争来讨好各诸侯国并安定百姓。宋国公子冯因宋国国君宋殇公的迫害而被迫逃往郑国,于是州吁以帮忙除掉公子冯为由,联合宋、陈、蔡三国一起讨伐郑国。郑国并没有被打败,但卫国却因此与郑国结下了冤仇。州吁的目的没有达到,无计可施之下,让他的心腹石厚问计于其父亲、卫上卿石碏。石建议州吁去陈国,由陈国国君引荐给周王,请周王安定局面。州吁听从了石碏的建议,刚到陈国便被抓获,大夫右宰丑利用向州吁进食的机会,将他杀害。

诸子之争

卫宣公即位后,立为太子,并派右公子负责教导。伋成年后,右公子为他迎娶齐国女,却被宣公收为妾室。后来,齐女为宣公生下两个儿子寿和朔,由左公子负责教导。伋的母亲死后,公子朔在宣公面前中伤诬陷他,让本就对伋颇为忌恨的宣公更加厌恶他。于是宣公安排太子伋手拿白旄出使齐国,并暗中令人在半道截杀他。寿得知此事后,力劝太子伋放弃出使,但伋不愿违背父命,为了救伋,寿夺过白旄率先抵达出发,在半道上被杀手当成伋而杀死。等伋赶到时,不愿苟活,再次被杀手杀害。

宣公死后,朔为国君,是为惠公。左右公子对朔设计杀害伋与寿一事愤愤不平,于公元前696年发起动乱,将其赶出卫国,改立太子伋的弟弟公子黔牟为国君。

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率各诸侯共同讨伐卫国,诛杀左右公子,重迎卫惠公归国,卫君黔牟则逃往周避难。公元前675年,卫惠公以周天子收容黔牟为借口,联合燕发兵伐周。姬阆逃走,卫、燕两国共立周惠王的弟弟颓为周天子。

翟人伐卫

卫懿公在位九年,不理政事,纵情享乐,特别喜好养鹤,甚至让鹤乘轩,封鹤为官,国人对其大为不满。公元前660年,翟国狄人攻打卫国,卫懿公率倾国之师抵御,但国人怨恨懿公好鹤,荒怠国事,因而无心拒敌,卫兵溃败,懿公被杀。翟国士兵攻入卫都,灭了卫国,后又追击卫国的遗民,一直追到黄河宋国救出卫国遗民,在曹地(今河南滑县)立公子黔牟的侄子申为国君,是为卫戴公,戴公体弱,继位没久就死了,只能改立其弟毁为君。公元前658年,翟国再次攻打卫国,齐桓公率诸侯伐翟,赶走翟国军队,又派出士兵替卫国戍守曹邑,后又令军队在楚丘为卫国建立新都,并迁至于此。

文成之祸

郑文公初立,注重减轻百姓的赋税,明断犯人的罪行,劳心劳力,和百姓同甘共苦,逐步恢复了康叔齐武公时盛况。

公元前644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以避祸,路过卫国时,文公并没有礼遇重耳。公元前632年,晋国赴宋而借道于卫,此时卫国的国君、文公的儿子姬郑拒绝了晋国的请求。不久后,卫国大夫元咺攻打成公,成公出逃楚国,卫君瑕被立为卫国国君。此时已是晋文公的重耳为报当年之仇,趁机讨伐卫国,并将卫国的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卫成公先逃到陈,两年后又去到周,请求周天子在晋国和卫国间说和。晋文公仍不死心,派人在成公的酒中下毒。成公贿赂下毒的人,才逃过一劫。不久,在周王的主持下,卫成公得以返回卫国,杀死了元咺,赶走了卫君瑕,重新夺回王位。

孙宁之乱

公元前576年,卫献公让乐师曹教宫妾弹琴,宫妾弹得不好,受到了乐师曹的笞打。宫妾怀恨,向献公抱怨,结果乐师曹也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乐师曹将此事记在心里。

公元前571年,献公召孙林父及宁惠子赴大臣宴会,却又忙着射大雁冷落了二人。等二人在园林里寻找到秦献公时,献公没有更换射服就与身着朝服的二人谈话。这在当时是不合礼制的,是对孙、宁两大公族的不尊重。后来献公召乐师陪饮,席间乐师曹借用演唱暗讽孙文子等人是无勇无谋、只会进献谗言、利用诡计祸乱朝廷的小人。孙文子以为是卫献公授意,遂发动政变,将献公赶去齐国,改立献公的弟弟卫秋为国君,是为殇公。

宁惠子去世后,其子宁喜发兵攻打孙文子,毒死殇公,重新迎回卫献公。溃逃的孙林父在其采邑戚(今濮阳市)反叛,并将宁喜弑君的事告诉了晋国晋平公与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讨伐卫献公。卫军战败,卫献公、宁喜被捉。后,二人先后被释放。宁喜回国后,以功臣自居,趾高气扬。卫献公厌恶他恃傲专权,在公元前546年,借大夫公孙免余之手杀死了他,并陈尸于朝。

南子出公

宋襄公逝世后,元即位,是为灵公,并立宋女南子为夫人。南子与太子卫后庄公交恶,因谋杀南子失败而逃去赵国。灵公死后,儿子郢不愿继位,于是卫人立聩的儿子辄为国君,是为出公。公元前481年,卫前太子蒯聩勾结内应,赶走卫出公,从戚回国继位,是为卫庄公。

庄公即位不久,晋人两次起兵伐卫,第一次,卫国为齐国所救;第二次,晋国赶走庄公,改立晋襄公的孙子斑师为国君。晋兵撤离后,庄公又重回卫国为君,却被国人赶走。不久后,齐人伐卫,捉走卫斑师,改立公子起为君,一年后被废,出公再次回国复位。但出公不得人心,终被国人逐出,改立庄公的弟弟公子黔为君,是为卫悼公

降侯贬君

卫出公、卫悼公时期,宗卿子南氏把持卫国国政,梁惠王时,任命子南劲为卫侯,即子南劲取卫。

公元前346年,卫被贬号为侯;公元前286年前后,卫国又被贬称为君,属邑只剩下濮阳。公元前252年,卫怀君朝拜魏国,被魏国囚禁并杀害,改立卫元君

二世灭卫

公元前239年,秦改下魏国东部领土,设置为东郡,后又以取卫国濮阳一地并入东郡,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

公元前209年,卫君被胡亥贬为庶人,卫国世系彻底断绝,卫国最终灭亡。

疆域及变迁

卫国的疆域在康叔时,仅局限在今安阳市一带;卫康伯在位时,卫国向南扩张至今新乡市附近。到卫武公时,卫国以卫地(今豫北地区)为中心,疆域面积达到鼎盛。春秋中期,狄人入侵卫国,卫人对中期统治中心的控制力大为减弱。随着三晋的崛起,卫国成为附庸国,疆域日渐削小,主要统治区域在今濮阳市鹤壁市东一区域内。 卫嗣君时期,卫国统辖范围只剩濮阳一地。后濮阳被秦国占有,归为东郡,卫国丧失了所有的辖地。

根据《左传》等史料统计,卫国曾统辖的城邑有近 50 处,多分布于今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南部及河北省南部:

都城变迁

人口

卫国地处三省交界处,最鼎盛时,拥有约50座城池,到战国末期衰弱到无足轻重。战国中期时,卫国的领地就仅剩濮阳和蒲阪(今河南长垣)一块,但这里人口稠密,而且卫国还保有一支可以远征的军队。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卫国还参加过齐、宋联军攻魏的行动,说明其有一定的人口基础,至少其人口数在10万左右。

官制

西周时期,实行官爵世袭制,作为周王室的懿亲,卫国同样执行了这套官员世袭的制度,同时,在公室职官的任用上,卫国以宗卿为主,姬姓官员占有垄断性地位,异姓公族,如宁氏、孙氏、石氏、孔氏、公叔氏等,同样在朝廷中拥有很大势力。

经济

农业

两周时期的卫国,以农业为本业,丝、麻及漆树的种植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黍、麦、稷、禾、粟、稻也是卫国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生产工具及技术上,卫国已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多样性,如斧、、铲、刀等,而耒和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对提高农业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也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青铜农具、铁质农具等。在农耕技术方面,商周时期的卫地人已掌握了挖掘沟洫、引水灌溉、整治土地、培土除草、观象授时等技术,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采用了抛荒和休耕的方法。农耕方式也逐步由使用人力的耦耕转变为使用畜力的犁耕。

手工业

卫国最主要的手工业当属青铜制造业。在1932年至1933年考古发掘的被盗的卫国墓地中,曾出土地青铜礼器16件;鹤壁市庞村西周墓地出发掘出卫国的青铜器物10余件。这些青铜器物采用金属镶嵌工艺,更加精细美观。卫国另一重要的手工业是纺织业,且在织造、染色等方面的技术都有了提高。漆器也是当时发展旺盛的手工业之一,技术上除了彩绘外,还出现了雕花、镶嵌、贴金箔等新兴工艺。辛村卫地墓出土的大量骨器,表明卫国的制骨业、象牙业和玉石业也很发达。

商业

卫国地处中原,介于鲁、齐、晋、郑、宋等大国的包围之中,拥有发展对外商业贸易的绝佳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卫国手工业兴盛发达,促成了卫国商业的兴盛。一些较大的城邑中出现了市场,交易的商品包括珍贵的“宝货”、兵器、牛马、丝帛及奴隶。卫国的濮阳市因其交通便捷,成为山西省和齐货物集散的重要地点,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是当时有名的大城市。

考古卫地遗址时,安阳市出土了两批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安阳市西郊出土了4500余枚小方足布,浚县小艾庄遗址发现百枚耸肩弧裆尖足布,汲县出土了数量众多的耸肩平首弧裆型尖足空首布,淇县城关镇发现圆肩布,杨庄大队战国墓中出土60枚战国铜币,鹤壁市石林乡狮跑泉村发现3569枚锐角平首布及圆肩弧裆平首布等。这些货币并非都是卫国的货币,但在卫国辖域内发现,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时卫地商品贸易的发达。

货币

有史料记载的卫国货币主要有两种形态:空首布、方足布、卫釿。空首布是商朝中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首部中空呈状。方足布是平首布的一种类型,是战国时期最通行的一种布币,卫国铸造的方足布体型较小。卫釿是卫国首都帝丘铸造的圜钱,圆形圆孔,钱径约34毫米。除此以外,黄金仍是卫国贸易流通和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媒介。

文化

“郑卫之音”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是指郑、卫地区的民俗音乐,后泛指不同于雅乐、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在《诗经》国风的郑风和卫风的民歌中,不乏有男女逗唱的情歌及描写男女相会或相思之苦的作品,被当时人认为颠覆了礼乐制度;其次,“郑卫之音”源于商地,继承了前朝遗声,又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也因此受到尊崇周礼的儒家学派、魏文侯齐宣王等多方的批驳。

单从音乐本身而言,“郑卫之音”来源于人民群众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在创作形式、规则、内容等方面更加的丰富新颖,曲调更加优美,反应了当时的人文精神,和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郑卫之音”采用新音阶、讲究技巧、多运用繁声促节、音调高昂有力,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一大进步。

外交

卫国受地理环境及频繁内乱的影响,发展缓慢,从建国时的第一流大国,到春秋中后期,沦落为二等国家。此时,寻找盟邦、履行正确的邦交政策对卫国来说尤为重要,但卫国却数次主动发起或参与战争,而又胜少败多,导致国力更加衰败。直到姬辟疆时,对内恢复经济,对外追随齐国,逐渐扭转了卫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城濮之战前,齐晋两国自顾不暇,楚国乘机北上,卫国及其他弱小诸侯国纷纷依附于楚国。五鹿之战时,因楚国的援救不及时,卫国退出了楚国阵营,开始坐壁上观。城濮之战后,卫晋两国之间多次冲突,从制裁到反制裁、对抗到和解,在扈之盟后,两国最终走向同盟,卫国以晋国马首是瞻,积极参加晋国主持的每次盟会和征伐。

三晋崛起,晋国实力衰减,卫晋邦交决裂,卫国转头依附于韩赵魏三国,成为其附庸。卫怀君被杀,卫元君继位,作为魏国的女婿,卫国彻底依靠于魏国,成为完整的附庸国,参与魏国抗秦的行动中,直到最终灭亡。

卫国名人

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今河南省),卫国君主的庶孙,人称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因功受封于商邑,被称为商鞅。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第一次主持变法。这次变法主要以恢复农业生产、统一租税制度和人口资源管理为主。公元前350年,商鞅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变法,其内容涉及到废土的复耕、废封建、立郡县、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的两次变法,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也为秦国军事实力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末期的霸主。公元前340年,在商鞅的领导下,河西之战大破魏国,收复河西之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继位后,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

吴起

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今菏泽市定陶)人,早年曾在曾申门下学习儒学,后弃儒学兵,以事鲁国国君,之后又辗转于魏国和楚国。得魏文侯重用,吴起与各诸侯国交战七十六场,全胜六十四场,为魏国拓地千里。吴起还创建了魏武卒,被称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支具有职业化和专业性质的部队”,开创了后代募兵制的先河。。公元前389年,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从规肃贵族权臣、整顿吏治、到组建强军之师,使楚国在短期内从积弱走向强盛。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吴起被楚国贵族杀害。

吕不韦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人。早年的吕不韦在各地经商,家财丰厚。后在赵国遇到秦公子异人,吕不韦助其广交朋客,使其被立为秦国嫡子继承人。公元前249年,异人登上王位,封吕不韦为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为相期间,对内实行“德政”,对外采用武力征服,灭掉了东周,设立三川郡等,让秦国版图逐年扩大。公元前247年,秦始皇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仲父”。在辅佐期间,吕不韦派兵征战各国,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吕不韦为相期间,还组织门下食客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神核质。后吕不韦因与秦王政生母之间的不伦关系,被秦王政罢相,遣至河南省。秦王政担心他反叛,又让他搬到蜀地。吕不韦担心秦王政最后会诛杀自己,于公元前235年喝毒酒自杀。

荆轲

荆轲是战国时期卫国人,他为人义气,好武,喜爱结交仁人志士,年少时曾游历各国。后在田光的引荐下,结识了燕太子丹,燕太子本是秦国质子,因不满秦始皇的不善对待而逃回燕国。此时秦国正逐步吞并各国领土,危及燕国,燕国力弱,无法正面抗秦,因此燕太子丹想请刺杀荆轲秦王政以缓解危机。荆轲最初婉拒了太子丹的请求,直到秦国吞并了赵国、逼近燕国南境时,荆轲才松口,并提出拿樊於期的首级作为入秦的凭证。荆轲出发去往秦国时,太子丹及一众人身着白衣,在易水河畔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谣为他壮行。到达秦国后,荆轲以向秦国称臣、献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为由,进入了秦宫。在秦王为燕国使者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荆轲带着装有樊於期首级的匣子进入宫殿,随后又呈上地图。当卷轴打开到尽头时,匕首露出,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反应及时,挣断衣袖仓惶绕柱而逃,荆轲穷追不舍。经众大臣提醒,秦王抽出背后的剑击伤荆轲,又砍断他的左腿,最后被侍卫击杀而死。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因此迁怒后燕,并发兵伐燕。公元前222年,后燕被灭,只留下了一个“荆柯刺秦王”的典故。

君主列表

遗址

浚县辛村墓地

辛村遗址位于浚县,首次发掘是在1932年,直到2017年,共经历了四次发掘,发掘出大型墓 8 座(均为带双墓道的中字型土坑竖穴墓)、中型墓 6座、小型墓 54 座及车马坑 2 座、马坑 12 座。考古专家从出土的甲泡上的铭文“卫师”推测出,此墓群应为西周时代到东周初年卫国公室的埋葬地。学者张应桥则认为,该墓地是卫国第二代国君卫康伯的陪葬墓地。

浚县辛村遗址

辛村遗址在以辛村墓地为中心的淇河沿岸地区,这片区域有明显的的功能分区:制骨作坊区(辛村天桥西地点)、铸铜作坊区(福兴寺南地点)、一般性居住遗址(草莓园地点)、周人军士墓(辛村北地点、西大坡墓群、杨晋庄墓地)等,各个区域间以空白地带相间隔。在辛村遗址,有西周时期铸造青铜鼎的陶范及炉渣,马坑等祭祀类遗存,还有陶支垫、陶拍等大量制陶工具和牛骨、鹿角等骨料及骨制工具。学者陈康认为辛村遗址应是卫国第二个首都“淇卫”的所在地。

濮阳高城城址

高城遗址位于濮阳市县城东南五星乡高城村,是一处总面积约 916 万平方米的东周时期城址,后经专家认定,该城应是东周时期卫国的都城帝丘。整个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保存高度约6—9米。大城内有内城,内城内有多处宫殿遗迹。发掘时分别在城址北墙和南墙开挖 3 条及 2 条探沟,探沟内出土有龙山、二里头遗址殷墟及东周、汉代的文化遗存,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陶具遗物。

濮阳戚城遗址

戚城遗址是春秋时期卫国边陲的军事重镇,其遗址位于濮阳市,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四角为圆形,城内总面积达14.4万平方米,遗址地面仍保存有当时的古城墙遗迹。遗址内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遗迹和遗物。

参考资料

..2022-06-30

..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