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立秋(the Beginning of Autumn),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古时"立秋"指农作物开始了收获的季节,在中国,习惯将立秋作秋季开始。
立秋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35°,每年8月7日或8日交节。《说文解字》说:“秋,禾谷熟也。”即秋字还有禾谷熟之意。“立秋”,并非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不代表酷热天气结束,暑气一时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之后,中原地区绝大多数地区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降水天数和降雨量相对减少。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立秋后,要追肥耘田,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棉花保伏桃、抓秋桃,注意提高果树的光照时长和强度等。
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啃秋”“啃秋”等习俗。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周代和春秋时代天文学家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字解开始之意。秋,攀也,物于此而攀致也。"“敛”为聚集、收敛之意。《慎子·外篇》云:“气之揫敛而有质者为阴,舒散而有气者为阳。”从农历七月开始,天气由热转凉,万物聚集收敛,所以古人将农历七、八、九三月命名为“秋”。《历书》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在古人眼中,从立秋伊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生长走向成熟。另外,《说文解字》说:“秋,禾谷熟也。”即秋字还有禾谷熟之意,所以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物候现象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西北风开始到来,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风开始变的清凉。会有白色的露珠凝聚。三候,寒蝉鸣。对秋天的凉意有所感觉的蝉也开始鸣叫。有诗《立秋》曰: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天文气象
立秋,太阳达黄经135°,于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开始向南偏移,北京地区的白昼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
气候特点
“立秋”,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真的到了。中国气象学家多采用气温法来划分季节。“气候季节划分”标准(QX/T152-2012)规定,连续5天的5日滑动平均气温≤22.0℃,则以对应的气温序列中第一个≤22.0℃的日期作为秋季起始日。
立秋不代表酷热天气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民谚:“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热与凉的分水岭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之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降水天数和降雨量相对减少。东南沿海地区受冷暖气流交汇和台风的影响,容易出现阵雨、雷阵雨或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降水量在100mm以上;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低于40mm。
农事相关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意义很重要。
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欠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番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这个时节农田缺水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立秋时节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也是“不修棉”的打顶的最佳时机(“不修棉”的打顶时间要比传统的整枝棉花要延后10-15天)。“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禾本科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结球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到了立秋,早晚温差逐渐拉大,果农们会及时调整果树的水分,以促进枝叶生长速度;还会注意提高果树的光照时长和强度,光照时长和强度会影响树体的发育,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
节气习俗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啃秋”“啃秋”等习俗。
立秋节
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古时立秋被称为立秋节,也叫七月节。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蓐收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到了唐朝,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方上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菜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饮等风俗。
晒秋
晒秋是一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江西省等省份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慢慢的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秋忙会
“秋忙会”指的就是为秋收做准备的农贸集市,通常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市以及布匹市和杂货市。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贴秋膘
立秋后有一大习俗是“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夏天酷热难耐,胃口清减,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在东北地区贴秋膘是吃饺子,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啃秋
啃秋也叫咬秋。天津市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认为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江苏省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省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白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番薯啃,抱着金黄黄的小玉米啃。
秋社
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就是描写秋社景象的。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节气养生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立秋过后,早晚温差开始增大,人常常会感到疲倦乏力,容易引发伤风、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冬季热转凉交接节气里进行自我调时,要遵循自然规律,注重科学养生。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还认为,“秋气通于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
秋季适量运动,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非常有益。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郊游等;《金匮玉函要略方》中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养肺生津、滋阴润燥的蔬果,如白萝卜、胡萝卜、梨、苹果、葡萄、香蕉、柿子、冬瓜、百合等;中医认为悲伤肺。秋季应注意心理保养,让自己保持愉快心情和乐观情绪,以免悲伤情绪损伤肺脏;秋季养肺,可以选用滋阴润燥、敛肺补肾的药物,如麦冬草、枸杞子、北沙参、石斛、百合等;秋季气候变凉,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进入秋季节更应如此,以防寒气侵袭肺部和气管,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此外,还应早睡早起,顺应“秋冬养阴”原则。
相关文学
相关诗词
与别的季节相比,秋季总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情思与感怀。人逢到了秋天,总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检视古人的诗词里,文人们多是感慨秋凉之至,感慨韶光之易逝。古人对秋的感怀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感知。《楚辞·九辩》中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首次将悲秋的情绪以文学语言表达于世。汉代也同样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样的诗意传承。这类诗中常传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文人们将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在与自然的不断沟通中,加深对秋的认知。立秋节气正是在这一认知的深化中应运而生,它是古人心中具化的产物,文人们将对秋的无限诗情凝聚在此,含蕴丰润的立秋诗词得以展现。
农谚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
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
立秋有雨倒春寒。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
秋来伏,热得哭。
参考资料
24节气中英文对照.中国气象局.2023-11-07
立秋.大辞海.2023-08-02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立秋.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2023-08-03
今日立秋!2019立秋时间是几时几点?立秋习俗节气盘点你知多少.今日头条.2023-10-25
立秋——云天收夏,落叶知秋.今日头条.2023-11-07
立秋.中国气象局.2023-10-24
立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今日头条.2023-11-07
今日立秋!立秋时间是几时几分?立秋习俗由来天气有什么变化 立秋养生饮食吃什么好.今日头条.2023-10-24
立秋——秋已立,暑难消.今日头条.2023-11-07
立秋农事“马虎”不得-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2023-08-02
立秋节气气候与农事-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气象局.2023-10-25
【廿四节气】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澎湃新闻.2023-08-03
暑退蝉鸣迎立秋.今日头条.2023-11-07
二十四节气|立秋.今日头条.2023-11-07
二十四节气专题.中国气象局.2023-05-05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能唤回曾经的诗意生活吗.中国气象局.2023-05-05
【传统文化】微识二十四节气——春季:春雨惊春清谷天‖蒋德均.四川省情网.2023-05-05
立秋|立秋未秋 新秋尚远.今日头条.2023-11-07
立秋将至,广州的秋天到了吗?.广州日报大洋网.2023-08-03
告别夏日,又到立秋.百家号.2023-08-03
立秋时节暑气未消需防御 农作物注意防旱保水加强管理.中国气象局.2023-08-03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今日头条.2023-11-08
诗说二十四节气 | 立秋:一枕新凉一扇风.共产党员网.2023-11-07
节气风物丨立秋:金风暖阳晴,秋声始深林.今日头条.2023-11-08
今日立秋丨鹏城寻秋,品味诗词里的意蕴悠长.今日头条.2023-11-08
今日,立秋.今日头条.2023-11-07
中国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今日头条.2023-11-07
神谷专家教您平稳度过.今日头条.2023-11-08
立秋养肺.今日头条.2023-10-25
立秋养生,重点养肺.今日头条.2023-10-25
在最美的诗词里,遇见最美的秋天.今日头条.2023-10-25
在最美的诗词里,遇见最美的秋天.今日头条.2023-10-24
立秋何必悲寂寥.今日头条.2023-10-25
古诗词中的立秋.今日头条.2023-10-24
(图表·漫画)[节令之美·立秋]立秋谚语俗话.今日头条.2023-10-24
气象谚语-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3-10-24
科普|闽南气象谚语:大暑小暑不是暑 立秋处暑正当暑.今日头条.2023-10-24
各地立秋民谚歇后语-盐城新闻网.盐城新闻网.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