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羌族

羌族

羌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有312981人(2021年),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铜仁地区的石阡县江口县等。羌族没有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即羌语,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

羌族可追溯于上古史前时期的古羌人,周代时期,他们成为周朝统治者的同盟,统治今甘肃省东部、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河套平原以南等地区,随着周王朝的衰弱,逐渐向外迁移,进入西藏自治区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地区。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和发展中原地区经济,中央王朝势力进一步深入周边民族地区,羌人逐渐形成多个羌族部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各方势力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笼络,羌汉人民逐渐加深双方的直接交流与融合。到了隋唐至宋代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宽厚态度处理民族关系,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大力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到了元明时期,随着土司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对羌族的行政管辖。明末清初时,随着一部分羌族从四川省迁徙到贵州铜仁地区,羌族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基本形成。到了1840年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羌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向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做出英勇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羌族相继建立区、乡级民族自治政权,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社会生产总值的翻倍增长;同时,建设农村广播网、广播站,发展电视网络与卫星电视接收站,丰富羌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在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不仅提高了羌族的文化素质,也降低了羌族重大疾病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羌族主要崇拜自然、祖先和图腾,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通常以玉米、洋芋、荞麦、小麦、青稞、大米为主食,喜爱佩戴白色和青色头帕,擅长建造楼和庄房,并将栈道、溜索、索桥成作为主要交通设施。到了“祭山会”和羌年日时,他们也会举行节日庆祝活动。羌族通常实行父母包办的婚姻形式,火葬和土葬两种丧葬形式。羌族拥有神话、歌谣、史诗和叙事长诗等丰富的民间文学,擅长使用羌笛、月琴、竹口弦、唢呐、小锣、铜铃、羊皮鼓、胡琴等民族乐器演奏,还会表演跳沙朗、跳盔甲(也叫甲舞)、跳皮鼓等舞蹈。此外,羌族也喜爱抱蛋、筋、打窝、叼鸡、举石等体育和游戏项目。

族名

羌族自称“尔玛”“玛”“尔麦”“日玛”或“日麦”,在不同地区,同一名称有不同的语音变化,意为“天之子民”或“本地人”。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羌人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等。纵观历史,羌族分布广泛,在甲骨文中,就曾使用“羌”作为族名或者国名。商朝时期,就有“羌”和“羌方”的区别,前者和“东夷”相对,是殷人对西方族群的泛称,即“西羌”;后者专指居住于羌笛的某一方国。据甲骨文记载,羌方范围在今陕、晋、豫的交界之处,在此定居的人们大多都属于羌人。秦汉,由于中央王朝势力逐渐深入周边民族地区,西羌开始从事游牧经济,居无定所,产生许多称号,到了汉代,就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等十多种称号。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陷入兼并战争,各方势力重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拉拢,部分羌人开始壮大自己的势力,参与政治生活,和汉族人民建立交流,逐渐出现宕昌国、邓至羌、白兰羌、可兰羌、女国羌、党项族等称号。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在民族政策的支持下,羌人和周边少数民族相融,逐渐出现白狗羌、多弥羌、大小同羊羌、苏毗羌、章求拨羌、东女国、歌邻羌、嘉良羌、甘青羌等称号;在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羌人和汉人相融合后,正式有了羌族的称号。此后,由于受到政府的庇护,羌族的称号得以一直保留下来。

历史沿革

族源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起源于上古史前时期的古羌。据史籍记载,羌人在上古时期就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经济,之后,一部分羌人向东、向南迁徙,来到中原、中国西南地区继续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周代时期,羌人成为周朝统治者的重要同盟,大量羌人和华夏相融,羌人建立的义渠国是中原诸侯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统治领域包括今甘肃省东部、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河套以南等地区,和秦国进行了超过170年的争斗,当时,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且以牧羊为主。随着周王室势力的不断衰弱,秦国军事势力的不断压迫,位于甘肃、青海省湟水流域等西北的羌人逐渐向外迁移,其中,名号为“发羌”“唐牦”部落的羌人进入西藏自治区北部、及雅鲁藏布江流域,并和当地土著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之后的吐蕃先民,也有部分羌人迁徙来到天山南麓,逐渐发展成为之后的“诺羌”。

变迁

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和发展中原地区经济,中央王朝势力进一步深入周边民族地区,羌人逐渐形成多个羌族部落。秦始皇三十二年,秦人采取军事打击等手段,以岷山为界限,将位于西北地区的羌人向南驱赶到岷山以北、岷县至兰州以西的地区。汉王朝时,为了隔绝匈奴和羌人的联系,统治者在河西走廊设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郡,通过设立护羌校尉等官职,管理羌人的行政事务,同时,从地理位置上,将羌人分为东羌和西羌,前者是进入中原的羌人,和汉族杂居;后者是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散布于西北中国西南地区,包括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诺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西南地区的野牦牛羌等羌人部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各方势力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笼络,羌汉人民逐渐加深双方的直接交流与融合。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大部分羌人已经和汉族基本相融。比如,公元220至265年期间,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扩充势力,大量征调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补充兵源,强制他们迁入中原。

隋唐五代至宋代时期,民族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统治者采取宽厚态度处理民族问题,这给周边少数民族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隋唐时期,包括党项族、东女羌、白兰羌、西山八国、白狗、附国在内的羌人部落在甘青、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发展,其中,西山八国部落是活动于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等地区的部落统称。党项羌部落于1038年至1227年建立西夏政权,高度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宋代时期,包括西山八国部落在内的羌人一部分发展为藏族及其他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后来的羌族。元代时期,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设立茂州,管辖汶山县和汶川县;设立龙州三寨长官司,管理白马寨、木瓜寨和白草寨等,在政策支持下,羌人逐渐被行政管辖起来。到了明代时期,土司制度进一步完善后,绝大部分羌人都被管辖起来了。比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开坪、坝底两地区,分别增设两个小土司,专门管理周边羌寨的行政事务,而在土司之下,每个村寨还设了牌头与寨首职务,专门管理村寨的事务。明末清初时,一部分羌族从四川省迁徙到贵州铜仁地区,此后羌族的地理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到了1840年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羌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向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做出了斗争。比如,鸦片战争爆发初期,英军进攻广东省,包括羌族在内的各民族于1840年12月,组织了2000名士兵前往广东前线,与英军对战;1841年8月,当英军侵犯定海区、镇海及宁波市时,羌族和藏族彝族又组成2000人军队,前往浙江宁波镇,与英国展开海战。1905年,清朝政府实行食盐垄断专卖,在茂州(今茂县)设立“官盐店”,并从中获取暴利,羌族为此与清政府进行武装斗争,最终,清政府宣布取消“官盐店”,允许自由买卖食盐。辛亥革命前夕,包括羌族在内的各民族响应孙中山等人的号召,在川西一带举行了反清武装起义,并最终结束了清王朝在四川省的封建统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羌族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开展了土地革命,也有许多羌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国民党进行了斗争。如1942年6月,四川省第十六区专员等人派兵洗劫了茂县北路蚕灵乡沟口各村寨后,包括羌族在内各民族群众组织了1000余人的队伍,于6月28日爆发大规模武装斗争,和国民党保安司令部的一个中队爆发斗争,并歼灭了对方。

人口与分布

羌族总人口有312981人(2021年),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贵州省铜仁地区的石阡县江口县等。人口分布上,羌族主要有聚居与杂散居两种状态,大部分羌人聚居在高山、半山地带,少数羌人分布于公路沿线的各城镇附近,和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人民聚居一起。

地理分布上,羌族地区的大部分地形都是高山峡谷,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在羌族地区中,岷山位于北部,主峰是海拔达5588米的雪宝顶;龙门山位于东南部,主峰是海拔达4969米的九顶山;邛崃山脉位于西部,主峰是海拔达6250米的四姑娘山。而在四姑娘山以北地区,还有很多海拔超过5000米,且终年被积雪覆盖的高山。整个羌族生活的地区,只有土门区、锁江、徐塘、平南、豆叩、大印、平通等六个羌族聚居乡镇是中低山或深丘低山区。

气候条件上,羌族地区冬季干燥,春季干旱,夏秋两季降雨充沛,日照时间相对较长,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气温垂直差异较为显著。在羌人生活的岷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达到11~14℃,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有500mm,无霜期达210~235天;此外,由于此地降水量较小,蒸发量较大,也被称为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在羌人生活的涪江水系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达到13.9~15.7℃,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700~1200mm,无霜期达235~270天。

资源分布上,羌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汶川县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被列为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它的占地总面积约有70万公顷,园内分布不同动植物群落,有超过4000种的树种、超过300种的鸟类,以及超过60种的珍稀哺乳动物,如大熊猫和金丝猴属等。除此之外,卧龙自然保护区于2006年和四姑娘山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一起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此地也分布了各式各样的植物种类,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多达20种,维管植物多达1600种。在部分专家看来,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和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罕有的生物基因宝库”。

宗教信仰

多神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是多神信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羌族都始终保留这一特点。

自然崇拜

羌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即自然崇拜,由于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树等都和羌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羌民将其视作自己的崇拜对象。在羌族房屋顶部供奉了五块白色石英石,它们分别象征着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树神,其中,天神居于主神地位。在羌民看来,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都可将其视为神灵,不过,他们更为重视的还是和生产生活有着直接联系的神灵,包括火神、地界神、六畜神、羊神、门神、水缸神、仓神、柱头神和碉堡神等。除此之外,羌族不同村寨都有着不同的地方神,比如理县中,偌达寨的松树神、增头下寨的石堆神、乾溪寨的岩鹰神、九子寨的岩神、通化寨的皂角树神等。

祖先崇拜

羌族祖先崇拜的神灵是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和女性主宰神等。而对于民族英雄和造福于人类的人,羌民也都会将其视作神灵,对其进行祭祀供奉,比如,羌民崇拜建筑房屋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铁匠神等等造福于羌民的神灵。

图腾崇拜

羌族拥有多元的图腾崇拜,包括“羊”“猴”“白马”等图腾崇拜。其中,对于“猴”的崇拜,由于羌族的巫师认为猴是本族的引路人,所以也尊称猴为“老祖宗”,在作法时,会佩戴猴皮毛,也会供奉猴头。

祭祀和巫师

祭祀

羌族的祭祀仪式包括了祭天神、祭山神。祭天神是以供奉在羌民屋顶上的白石作为代表,每天清晨或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燃烧柏枝,以示他们对天神的憧憬之意。如果遭遇天灾人祸,就会频繁敬神祈祷,到了春节等节庆日,全家老小也会到屋顶祭祀,供奉酒、肉、饭、馍等。祭山神活动也是以白石为代表,每个地方的祭山时间都不一样,通常在农历正月、四月、五月、十月等,一年举行一至三次,羌民每次举行祭山活动都较为隆重,有杀牛、杀羊、吊狗等多种祭山仪式。

巫师

羌族的巫师,羌语也称“释比”或“许”。作为宗教职业者,巫师会进行祭山、还愿、驱鬼、治病、安葬和超度等活动仪式,也会举行敬神活动。他们没有宗教性的寺院,只在家中供奉了历代的祖师与“猴头祖师”。通常来说,巫师的传承要经过三至五年的学习,学成后,要熟悉作法一事,拥有属于自己的法器。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知识与经验,在羌族社会中拥有较高地位,在一些村寨中,甚至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

语言文字

羌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却没有民族文字,只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创拼音文字。羌族的民族语言即羌语,这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由于羌族在历史上不间断地进行迁徙生活,许多部落的丰富语汇难以得到统一,于是就出现了特殊的语言现象:虽然同住一座山,但是,高处半山腰的羌族居民,和居住在河坝上的羌族居民,在语音上也有区别。

羌语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理县的大部分地区和茂县凤仪等地区的羌语都属于南部方言;黑水县茂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羌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等地区的羌语都属于北部方言。就南部方言来说,它包括雁门土语、龙溪土语、绵池土语、蒲溪土语、木卡土语、桃坪土语;就北部方言来说,它包括镇平土语、曲谷土语、回龙土语、黑虎土语、渭门土语、维古土语、知木林土语、麻窝土语、芦花土语等。

从语音特点上,羌语的不同方言一般都有40个单辅音声母;复辅音有较大区别,其中,北部方言因有着较丰富的复辅音,所以一般有45个以上复辅音,而南部方言的复辅音比北部方言少。从语法特点上,羌语多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其中,“主语——宾语——谓语”是羌语句子成分的基本词序,比如“我要吃饭”,羌语的句子词序是“我饭吃”。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生产

羌族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地区主要种植小麦、荞麦稞麦、燕麦、大麦、玉米和阳芋等农作物。耕种时,羌族主要使用犁、小板锄、扁锄、刨锄、镰刀、弯刀、锯等农具。耕牛作为羌族地区相对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耕地时,羌族人通常需要让两头牛并行,然后,在牛的肩膀上横放一条枷担,再拉着犁前行。其中,南部地区多使用肉牛耕地,北部地区多使用犏牛耕地。播种时,羌族人通常要提前做好选种工作,之后,赶在谷雨前后进行播种;另外,羌族人原来使用遍地撒播的播种方法,之后逐渐掌握了条播(有间隔地均匀播种)的方法。狩猎是羌族的主要副业活动,羌族人过去每户都备有火枪,一到夏季就前往松林狩猎松鸡,一到秋季就会狩猎野猪、獐属等。采集野生药材和养蜂也是羌族人的重要副业活动。羌族大部分生活地区中,药材资源相对丰富,羌族人擅长挖掘冬虫夏草图、贝母、天麻、黄芪、疏叶当归等药材;此外,羌族山区鲜花遍野,这为养蜂人提供良好条件。

饮食

羌族的主食为玉米、阳芋(即马铃薯)、荞麦、小麦、稞麦、大米等。玉米可做成玉米面粥、“搅团”、玉米膜、玉米蒸蒸等;同时,玉米也可以和大米一起加工,做“金裹银”(以玉米为主)或“银裹金”(以大米为主)。过去,羌族人为了适应狩猎、外出做工的需求,就将青稞、小麦、荞麦面加工成炒面。羌族的副食主要有肉制品和蔬菜。肉食品包括猪、羊、牛、野牦牛、鸡等家畜家禽,其中,猪膘是羌族特色肉食品,以猪肉加工而成。过去,羌族一到年节时期,就会宰猪,并将猪肉割成条块腌制,之后,再将这些猪肉放在火塘上熏一段时间,到了半干时,再移到通风的地方。等到彻底风干以后,就可随时切割食用。蔬菜包括圆根菜青萝卜、白菜、豌豆、胡豆以及各式食用野菜等,其中,以豆类加工而成的食品有豆腐、两份等。此外,羌族的主要饮品是酒和茶,其中,“咂酒”是羌族的特色饮料,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饮用“咂酒”,这是用稞麦、小麦、大麦或者玉米,装入甑子蒸熟以后,拌入酒曲,再放进坛中发酵,数日后,就酿制成“咂酒”。就日常饮食来说,羌族遵循一日三餐原则,但到了农忙时,就会一日四、五餐,到了冬闲时节,也有一日两餐。

服饰

羌族男子喜爱戴白色、青色的头帕;衣着上,喜爱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者蓝布长衫、皮褂子外套,也会束腰带;脚上穿布鞋或者满耳草鞋,腿上裹羊毛制的绑腿。羌族女性也喜爱佩戴白色和青色头帕,她们经常会在头帕上绣不同颜色的图案,或者用瓦状青布叠顶在头上;衣着上,喜爱穿长至脚背的麻布或者棉布长衫、羊皮褂子外套,通常来说,她们也会在衣衫上绣上鲜艳花边,衣领会镶嵌一排梅花形的银饰,腰上系有绣花状的围裙和飘带;饰物上,她们喜爱佩戴特大的耳环、圈子、簪子以及银牌等。除此之外,在羌族地区,不管性别是男是女,大家都喜爱穿“云云鞋”,这是一种形状像小船的鞋子,鞋尖微微上翘,鞋帮绣了不同颜色的云彩式的图案。

住宅

碉楼和庄房是羌族的特色建筑。过去,羌族的建造碉楼,主要用来抵御外敌,平时不会使用,但当敌人来临时,羌族人就会携带武器,盘踞在碉楼中,抵抗敌人。通常来说,碉楼主要建造在依山傍水的险要处,或者建造在村寨中央,以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形状矗立,约有十三四层。庄房(即羌族人的住宅,也称碉房),通常来说,约三十至五十户的羌族人聚居形成一个村寨,主要分布于高山、半山、河谷等地。庄房一般分为二层或三层,就三层庄房来说,底层用于蓄养牲畜和堆放杂草;中层用于居住,除了寝室,正中一间设有锅庄(火塘),靠墙处设有神以供奉神灵,同时,此处也是家庭会客以及举行婚假丧葬活动的地方;上层用于储存粮食等重要物资;房顶主要用于打粮和晒粮。

出行

由于羌族居住地区山高坡陡,交通往来相对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羌族人在崇山峻岭中修建了栈道、溜索、索桥等交通设施。栈道也称阁道、复道,过去羌族人为了开凿栈道,先用火烧岩石,再泼冷水,这种做法可以让崖壁岩石在冷热巨变中崩裂,进而加快开凿岩壁,修建栈道的速度。溜索也称溜筒、绳渡,主要有平溜和陡溜两种方式,其中,平溜是一条横跨大体持平的两岩溜索,陡溜是取倾斜之势横跨两岸的两条溜索,这两条溜索也被称为鸳鸯索。索桥也称绳桥,羌族人建造索桥时,先在水中立两个桥柱当做桥墩,再在桥柱上架横梁,横梁紧密缠绕竹,竹縆两端系于两岸后,再在竹縆上面铺木板,两边用竹索或者藤条编制成网状护栏,以确保行人安全通行。

节日

除了遵从汉族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节之外,羌族也由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多和农事活动与宗教信仰有关,其中,较为重要的节日是四月初一的“祭山会”和十月初一的过年(现称羌年或者小年)。祭山会,羌族每家房顶上面都会插杉树枝,室内神台上会挂剪纸花,并也会点松光、烧柏枝。到了祭祀天神的时候,巫师就会一边敲击羊皮鼓,一边唱和史诗,也会宰羊用作祭祀品。此外,村寨中的男女老少都要进行祈祷丰年的活动,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羌年是备受羌族人重视的传统节日,这天,村寨中的全体羌族人都要停止劳动活动,也不能出门,由巫师宰牛羊来祭祀天神,祭祀活动结束后,就由四人抬着白石绕着村寨走。部分羌族村寨,还会让巫师进行跳神活动,在神坛前,宰羊洒血,祭神过后,将羊肉分给各家,并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庆祝,用来欢度年节,庆祝当年丰收,通常来说,羌年都要庆祝三、五天。

婚俗

羌族基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实行包办婚姻,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在幼年时,他们就会由父母请人测八字合婚,之后举行订婚、结婚仪式,也有少数人是指腹为婚的情况。羌族青年男女在选择婚姻时,有着相对严格的阶级界限,尤其注重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羌族地区的结婚年龄相对较早,男性在十多岁,女性在十四至十八岁时,就会举行婚礼。

结婚仪式上,他们一般要经过三、四个程序,首先是“开口酒”,男女双方未成年,就要由男方邀请媒人前往女方说亲,假如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就由她的家长提出在一定时间内,让男方到女方家里宴客,举办“开口酒”,在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后,再双方商议。其次是要举行“小订酒”,通常是几年后,当男女双方已经达到结婚年龄时,再让男方到女方家开办酒席招待宾客,并附送聘礼。第三是要举办“大订酒”,就要让男方到女方家大宴宾客,招待女方的亲朋好友,这时,男方也要将聘礼全部交清,之后要商定结婚日期。第四是举行“女花夜”,即由女方宴请亲朋好友,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到第二天清晨时,由舅舅为女方戴上红绸,再由迎亲的人带着前往男方家,女方到男方家后,就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这被称为“接媳妇”。

丧葬

羌族的丧葬形式包括火葬、土葬及岩葬。在羌族各地区,火葬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丧葬习俗,人们遵循姓氏原则设立各自的火葬场,这个火葬场只供同姓死者使用。通常来说,人死三天后就实行火化。火化前,先将尸身放到一间仅能容身的木制小屋或者木棺中,之后再由巫师诵经,抬到本族的火葬场中。在火葬场里,也设了一座可以移动的小型木屋,里面供奉了本族历代祖先的神位。下葬时,死者四周堆放了柴火,到了日落时,就火化焚烧。这时,死者的亲属就围坐哭号,同时,唱丧歌、跳丧舞以及喝丧酒。到了第二天拂晓时,亲属酒将骨灰埋在地下,或者封存在墓穴中。后来,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羌族的火葬逐渐被土葬取代,火葬变成凶死、传染病死及其他非正常死亡者的葬法。羌族土葬礼仪与汉族基本相同,棺木葬进土地中,就用石块或者泥土垒成一座坟墓。如果时不到一岁的婴孩夭折,就装在木箱或者竹笼中,放到岩洞,或者放到河水里任其被冲走。

礼仪

羌族重视情义,待人友好,社交礼仪上,当客人来到家里做客,羌族通常会用山珍野味招待客人,也讲究劝酒,通常饮“咂酒”和白酒,不管客人是否喜欢,做客时,都要接受主人的三杯敬酒,假如推辞不饮的话,就有可能被主人误认为是嫌弃酒菜不合口味。生育礼仪上,由于羌族信仰女神“娘娘菩萨”或者“三星娘娘”,到农历三月三日或者三月二十日时,已婚的羌族妇女会带上祭品来到娘娘庙赶“娘娘会”,未生育的妇女就祈求早生贵子,孕妇就祈求保佑可以顺产,已生育的妇女就祈求保佑儿女平安。婴儿出生以后,亲朋好友要“送祝米”,即送猪膘、鸡、鸡蛋等食品;到第三天时,就要取些草药煎成汤药用来给婴儿洗澡,这就是“洗三”。羌族男子到了12岁(有的是16岁或18岁),要举行冠礼,冠礼仪式可由释比主持,在仪式开始前,先由释比打扫房屋祛除不详,之后再正式举行冠礼。

禁忌

婚姻生活上,羌族禁忌同姓结婚,且结婚时,要查看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如果不相配,就不能结婚;到了结婚日,新娘被背出娘家大门,不能回头看后方,否则会破财;不能让孕妇参加结婚典礼和新人寝室,也不能在婚礼期间说不吉利的话。饮食上,羌族通常不吃牛肉、马肉、母猪肉等,儿童禁止吃猪尾巴猪蹄;设宴招待客人时,禁止摆10碗,这是因为“10”和“石”字音相同,在羌族,“石碗”是猪狗所用之物;饭后不能将筷子横放碗上,筷子也不可以掉在地上,这被认为不详之兆。住所上,由于羌族认为神灵喜爱干净,假如住宅不干净,就是不敬神灵,所以,出于对神灵的尊敬,人们不准在屋内吐痰、放屁、杀生、讲凶话等;另外,进屋时,也不能戴草帽、扛锄头;此外,羌族人家都在屋内设立了一个火塘,由于他们认为火塘及其周围的三脚架也是家中的神圣之地,所以,不能在火塘边上跷二郎腿,不能吐痰到火塘,不能跨越火塘,不能倒水到火塘,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焙鞋袜衣裤等。

社会组织

过去,羌族在缘由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长期融合中,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社会组织,这些传统社会组织,对羌族内部事务、社会稳定的管理和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议话坝制度

“议话坝”是一个大型平坝子,也叫“议话坪”,羌语称“尔母孜巴”,在古代,羌族检阅武装、练武和决议大事都在此地聚集。每一年或两年,羌族都会召开一次议话会议,如果有大事、急事和要事出现,也可临时召集。通常来说,“议话”时间和内容都由“寨老”提议,并负责通知到每家每户,之后,村寨各家都要派出一个男性到固定议话地点,参加议话会议。在议话坝上,每个与会者都有发言权,一旦通过决议,村寨所有人都需遵守和执行。此外,在议话坝上,村寨人可以制定乡规民约、解决村寨事务,如封山育林、村民纠纷、偷盗等问题。有些村寨也会联合一起,找一个平地进行共同议话,这被称为“大议话坝”。

寨老制度

通常来说,“议话”由羌族村寨的首领主持,他们都是村寨的长者,十分熟悉村寨的乡规民约,且处事公道,具有一定的权威,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村寨的全部事务,在处理决议事务时,要广泛征求寨民意见,做到公平公正,否则就可能被撤换下来。此外,从职责上,“寨老”对内要调解处理村寨内部纠纷,确保寨内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对外要组织村人抵抗外敌,保证村寨安全。

家庭组织

羌族的基本社会组织是家庭,即一夫一妻以及他们的孩子。长期以来,羌族社会都保持着小家庭制,相比大家庭制,小家庭的管理要相对容易。当儿子长大结婚,且有了孩子后,就要出去独立,同时,也要举行分家仪式(即家庭财产分配、赡养父母)。分家仪式要邀请舅父及其他亲人参加,母舅掌握较大权力,通常由他们及其他长辈主持分家仪式。分家原则就是除了父母自己的家产或田产,其他家产由儿子平均分配。此外,羌族人一半都和小儿子一起居住,当父母身死后,他们的遗产就由小儿子继承。这套分家原则使羌族社会基本实现老有所养。

民间文学

羌族的民间文学主要依靠世代羌族人口授与长期歌唱保存下来,主要包括神话、歌谣、史诗和叙事长诗等。

神话

神话作为羌族的早期民间文学,在内容上,可分为八类,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自然及其变化、动植物、图腾和祖先、文化起源、神性英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大火)等神话。比如开天辟地的神话类型中,《开天辟地》《狗是大地的母舅》等都表达了羌族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

歌谣

羌族的民俗音乐,题材广泛,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如《戈西莫》《打猎歌》《修房造屋歌》《采茶歌》等劳动歌谣,反映了羌族人试图用劳动创造财富的志向。如《羌民苦》《烈火要向地主烧》《自己有了田和地》等反应了羌族的劳动人民对政治生活的态度,抨击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剥削,表达了羌族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史诗和叙事长诗

羌族的史诗和叙事长诗,都是先人的智慧结晶,对羌族后世文学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史诗《羌戈大战》以白描手法,再现了羌族先民迁到岷江上游后,和原住民戈基人的历史战争,表达了对羌族先民勇敢斗争的脏样。再如神话叙事长诗《木姐珠与斗安珠》叙述了羌族青年和仙女的恋爱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羌族先民的婚姻形态,即经受了考验,可以收获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艺术

舞蹈

羌族舞蹈形式多样,主要有跳沙朗、跳盔甲(也叫铠甲舞)、跳皮鼓等。

跳沙朗在羌族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有较多的伴舞曲,由于跳沙朗的舞蹈活动大多在室内锅庄旁边举行,故也称其“羌族锅庄”,跳沙朗的舞蹈类型丰富,在喜庆节日时,有“喜庆沙朗”;在丧事活动时,有“忧事沙朗”。跳盔甲是古老的传统祭祀舞,这种舞蹈,通常在为民族英雄战士举行葬礼时出现,用以表达羌族人对死者的怀念与哀悼,故也称其“大葬舞”。跳皮鼓是巫师做法时跳的宗教舞蹈,伴随鼓声,舞者动作敏捷、矫健,进而烘托出紧张热烈的氛围。

民族乐器

羌族人经常利用乐器来抒发情感,乐器种类丰富,包括羌笛、月琴、竹口弦、唢呐小锣铜铃、羊皮鼓、胡琴等。其中,羌笛是羌族最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传说该乐器由秦汉时游牧西北高原的古羌牧人发明,早期,羌笛可一物二用,既可以当做吹奏乐器,也可以当做马鞭,故也叫马鞭或吹鞭。

工艺

羌绣

羌族女性擅长刺绣,且大部分女性在小时候就要学习如何刺绣,11~12岁学习针线,到了16岁,她们的刺绣技术就已经十分娴熟了。刺绣时,不需要草图,凭借娴熟技巧就可用五色丝线或棉线,绣出各种花卉、动物、几何等图案。在羌族地区,刺绣时衡量一个妇女是否勤劳能干、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所以,一些羌族男性在选择结婚对象时,首先会看女方是否会绣花。此外,羌族女性通过会根据赠送对象,来选择不同的刺绣图样,比如赠送给老人的绣图,她们会选择绣“福”“禄”“寿”等字样,表达她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

挑花

羌族挑花,通常用于羌族女性围腰上的装饰,此外,在头帕、手巾、飘带、鞋面、衣袖、衣领和衣角等,也常会运用挑花装饰。羌族的挑花刺绣图案,主要源于自然和生活,比如太阳、月亮、山、川、花、鸟、虫、鱼等,都可以成为她们的图案选择。通常来说,这些图案中的内容,都蕴含着她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体育和游戏

羌族创造了许多寓教于乐的传统体育和游戏项目,包括抱蛋、犇筋、打窝、叼鸡、举石等项目。

抱蛋是着重锻炼眼力和腿力的项目,可以培养人的灵活性与反应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在羌族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羌语称其为“蛾捉”;犇筋是羌族民间竞技体育活动,通常采用三局两胜制,羌语称其为“纯历什古杀”;打窝是在羌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体育游戏项目,羌语称其为“二苦步哦得杀”;叼鸡主要流行于茂县较场、沙坝、赤不苏等地,羌语称其为“余子瓜瓜”;举石也是羌族常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分为举石担和举石块两种类型。

现当代发展

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羌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如,茂县于1950年2月设立专区专员公署,并相继建立区、乡级民族自治政权;后又于1953年在专区设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两年后,被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到了1958年,汶川县、理县和茂县合并,建立第一个属于羌族的县级自治地方,即茂汶羌族自治县。五年后,重新恢复三县建制,但茂县仍然被称为茂汶羌族自治县。1987年7月,阿坝藏族自治州被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同时,撤销茂汶羌族自治县的称号,但仍有茂县。进入21世纪后,国务院于2003年7月批准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经济

经济上,羌族地区也获得较大发展。比如,茂县、汶川和理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社会总产值平均仅500万左右;到了1978年,茂县、汶川和理县的国内生产总值是7780万元。进入21世纪,相比1978年,2005年时,茂县、汶川和理县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43倍,合计为334904元。再如,北川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社会生产总值仅1805万元;到2005年时,社会生产总值翻了52倍,达到99417万元。除此之外,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人均收入水平,比如2005年时,茂县、汶川和理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68元;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75元。之后,羌族继续认真落实各项国家政策,经济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2022年时,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社会生产总值达94.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185元。

文化

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羌族地区开始建设农村广播网、广播站,20世纪90年代,茂县开始建设羌语广播站,实施“乡乡电视工程”“村村通”“西新工程”等项目,发展优先电视网络与卫星电视接收站,丰富羌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到2005年时,茂县、汶川和理县在广播的有效覆盖率达83.24%,在电视的有效覆盖率达95.42%。而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据2022年的统计可知,全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33个,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100%。2008年,5·12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许多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包括7项国家级、88项省级、118项市级和150项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设计14639件珍贵实物、1774万字文字资料、24444幅图片、6497盒音像资料等。对此,中原地区和社会各界都采取积极举措,国务院于2008年6月8日公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其中有7处涉及了文化遗产的保护;9月9日,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将保护和抢救羌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包括保护羌族碉楼与村寨、重建羌族博物馆等,这些举措使羌族文化以最快速度恢复灾后的重生和发展。

教育

教育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羌族地区全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形成相对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从羌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民族寄宿制教育与双语教育,同时,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手段,组织开展远程、电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如,位于汶川县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仅有中文和数学两个专业,且学生人数只有60个;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羌族教育的不断发展,该高校建设了13个系、1个研究所、1个预科部、10个实验室和9个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学生人数超过6000人,教职工有380人,图书馆藏书达39.7万册。再如北川羌族自治县据2022年的统计可知,当地共建设了32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含高校、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在校学生有30847人,教职工有2546人,其中,专任教师有2184人。

医药卫生

医药卫生事业上,新中国成立以前,羌族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羌人对重大疾病没有治疗措施,新生儿死亡率也相对较高。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建设的发展,羌族地区陆续建立县医院、妇幼保健站、防疫站、中医院、羌医研究所、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且为了进一步培养医药卫生人才,还建设了中等卫生学校、卫生进修学校等培养基地,购置许多先进医疗设备。对于流行于羌族地区的痢疾伤寒大骨节病黑热病克山病等传染性疾病有了较为显著的防治成效。到了2005年时,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一共建立462个卫生机构,拥有1370个卫生技术人员,以及1224张住院床位。到了2022年时,仅在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就建设了245个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诊所),有1709个卫生人员、1660个卫生技术人员、547个执业(助理)医师、620个注册护士;此外,实有床位数2206张床位,全年诊疗121.85万人次。

参考资料

名县新气象丨北川县根植羌族文化 展“禹羌家园全域旅游”壮美画.新华网四川.2023-09-06

羌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23-09-20

羌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9-11

“追峰者”带你探寻“极高山王国.四川画报.2023-09-09

揭开神秘面纱 四川卧龙发现并命名5种新植物.金台资讯.2023-09-09

寻羌:还原真实的羌族文化.凤凰旅游网.2023-09-13

四千年前治水的大禹,是羌族人:30年代川西羌族人的生活.凤凰网读书.2023-09-06

春节序曲 从一块羌寨猪膘肉开始.四川农网.2023-09-06

【方志四川•民族文化】羌族,云朵上的民族.......澎湃新闻.2023-09-07

羌族碉楼——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古建家园.2023-09-06

茂县叠溪镇松坪沟村举行2021年羌族转山会.茂县人民政府.2023-09-07

【民族文化】阿坝州羌族婚俗.澎湃新闻.2023-09-07

非遗 免冠礼.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9-07

北川有个“尔姆”调解室,羌族人民喜欢的“议话坪”.北川观察.2023-09-09

中国各民族神话.豆瓣读书.2023-09-09

木姐珠与斗安珠 羌戈大战.豆瓣读书.2023-09-09

祭祀还愿、欢跳沙朗!北川羌寨“年味儿”浓,群众喜过羌历新年!.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9-09

《发现非遗之美》——羌笛.非遗之美.2023-09-09

阿坝茂县羌族民众欢庆“基勒俄足”节.直播四川联盟.2023-09-09

2022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川县统计局.2023-09-22

实干为要!今年上半年 北川工业“加速跑”.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9-10

「我们的家园」绵阳:让校园盛开民族团结之花.四川新闻网.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