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
梆子腔是中原地区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它起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之一。梆子腔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等地,并有许多不同分支和剧种,如秦腔、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豫剧、山东梆子等。
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迈的民风,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与此相应,秦腔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争的,当然,秦腔传统剧目中也不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梆子腔的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曲调多以七声音阶为主,唱调为上下句式,伴奏乐器有板胡等。它以一对上下句为基本唱腔结构单位,使用各种板式来展现丰富的音乐变化。梆子腔在各地区的演变呈现出多种情况,有保持传统的单声腔剧种,也有与其他声腔相结合形成双声腔或多声腔的剧种。
基本介绍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东结合,逐渐衍变成梆子腔支系,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省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省的蒲州梆子(今蒲剧),之后又有秦腔、汉调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豫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它以硬木梆子击节,并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主奏乐器;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调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迈的民风,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与此相应,秦腔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争的,当然,秦腔传统剧目中也不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
梆子腔是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传统民歌和民间小戏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不少人认为,梆子腔的直接前身是吹腔,也叫陇东调或西秦腔;而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则产生于陕西和山西省交界处的大荔县(今陕西省大荔县)和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分别形成了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所以,同州梆子在陕西也被称为老秦腔。
渊源与演变
梆子腔的渊源、形成及演变
关于梆子腔的渊源,不少研究者均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各不相同,较有说服力的是陕西学者王依群的研究成果。他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了秦腔的基本板式“二六板”与过去在陕西关中流行的道教“善人”讲经劝善的“劝善调”基本唱法之间的联系,认为秦腔的核心唱调,极有可能是由类似劝善调之类的嘻哈音乐发展而来的。也有学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将早期秦腔剧本与明代主要唱七字句瑞安鼓词的说唱“词话”联系起来分析,发现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诸多联系,从而从文学的角度上得出秦腔是由说唱词话演变而来的结论。位于黄河两岸的大荔县和蒲州地区,不但是梆子腔的形成地,也是梆子腔向其他地区传播的根据地。梆子腔在各地的演变,其实就是它从“秦地”流传到晋、冀、豫、川、滇等地以后在当地方言和地方音乐影响下的演变和发展。以陕西省的中部、山西省的南部为中心,梆子腔在向北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中路梆子”(今称晋剧),以及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北路梆子”和“河北梆子”;在向东流传的过程中,则形成了“豫剧”(今称豫剧)和山东梆子;流传到中国西南地区,变成四川省的“弹戏”和云南省的“丝弦戏”。
梆子腔在流传过程中的衍变有几种情况
①在发展中保持单声腔剧种的传统。如今存陕西的同州梆子、秦腔、汉调桄桄;山西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省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省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章丘梆子(山东讴);河北省的河北梆子、老调梆子;安徽的淮北梆子(豫剧沙河调在安徽的一个称呼)等。②在发展过程中已与其他声腔相结合,形成双声腔或多声腔的剧种,如浙江省的绍剧、山东的莱芜梆子、山西省的上党梆子等。③在某一剧种中作为独立声腔出现,仍有其自己的传统剧目及独立演出形式,如川剧中的“弹戏”,滇剧中的丝弦腔。④早与其他声腔合流,尚保留有某些梆子腔的因素。如皮簧腔系中的西皮腔(有称北路、襄阳腔或梆子的)。不但曲调变化大,主要伴奏乐器也改为大胡。
各地分布
梆子腔(秦腔)形成后即盛行于陕西省,并广泛流行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等地。在陕西境内,秦腔分为四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中路秦腔也叫西安市乱弹,以西安为活动中心;南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市、安康一带,也叫汉调秦腔、汉调桄桄、桄桄戏;西路秦腔以原凤翔府所属地区为活动中心,凤翔府旧称宝鸡市,因此西路秦腔也称西府秦腔。
清代中叶,梆子腔已越出秦地,大量向其他地区流传。至乾隆,梆子腔已流传到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湖北、江西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十多个省份。在所流传的地区,梆子腔银快地就与这些地区原来的乡音土调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
梆子腔在山西省的流行、发展,形成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为山西境内的四大梆子戏,其中,中路梆子又称山西梆子,就是现在的晋剧。
梆子腔流入河北,发展为河北梆子、老调梆子、蔚州梆子、武安平调、泽州调、永年西调等,其中,老调梆子又分为东、西、南三路。河北省最有名的是河北梆子,又称为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指天津市卫),广泛流行于北京市、天津、河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等地。
在河南省,则有豫剧(豫剧)、怀梆、宛梆、大平调等。河南梆子(豫剧),广泛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安徽、湖北等地,天津、北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甘肃、台湾省等亦有豫剧剧团,是中原地区专业剧团和观众最多的剧种;豫剧又分为豫西调(也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现代调五大音乐流派;豫剧也是现今梆腔中发展最繁荣的一个剧中。怀梆流行于河南沁阳一带;宛梆也叫南阳梆子,流行于河南方城、镇平县、南召县、西峡县等地。大平调俗称大梆子戏,因其所使用的梆子特别大而得名,流行于河南滑县、濮阳市及山东省、安徽、江苏部分地区。
在山东,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章丘梆子、汶上梆子、枣梆等。山东梆子流行于菏泽市、曲埠以及河南省、河北省部分地区,因菏泽古称曹州,山东梆子也曾称为曹州梆子;章丘梆子也称为东路梆子。
此外,在安徽有安庆梆子、沙河梆子(即豫剧沙河调流派);在贵州省,有贵州梆子戏(亦即豫剧的一种称谓);在云南省,有滇梆子(即现在的滇剧);在江苏省,有江苏梆子(徐州梆子)(亦即豫剧的一种称谓)等等。
除了直接可归属于梆子腔声腔系统的剧种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戏剧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梆子腔的影响。
汉剧,旧称楚调,也称汉调,曾广泛流行于湖北及河南省、陕西省、湖南省、广东省、福建省等省,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清中叶进北京市,与徽调融合而演变为京剧。汉剧的声腔有西皮、二黄。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后演变为“襄阳腔”,后改称“西皮”。
梆子腔入川,演变为独具一格的“四川梆子腔”——弹戏,成为川剧的五大渊源之一。
在浙江省,绍剧(即现在的绍剧,也叫绍兴大班)、温州乱弹(即瓯剧)、金华戏(即婺剧)、台州乱弹、黄岩乱弹、处州乱弹、浦江乱弹等乱弹戏,均受过梆子腔的重大影响,至今其声腔中,保留着秦腔传入南方后演变而成的成份,其保留剧目中尚有不少来自秦腔的剧目。
至于广东省粤剧的唱腔,博采多家,是先有梆子而然后与二黄合流;粤剧的梆子,系融合了南方梆子(安庆梆子)、乱弹诸腔、襄阳调、北方梆子诸因素形成的风格独特的声腔。
声腔特点
我国戏剧有四大声腔系统:皮黄、梆子腔、弋阳腔、昆曲,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留存剧目最多的,当数梆子腔。其实,皮黄也可以算作半个梆子腔,因为皮黄是由“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的混合声腔系统,而其中的“西皮”,则直接由梆子腔演变而来。我国有大量的戏剧剧种属于梆子腔系统,还有许多非梆子腔系统的剧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到过梆子腔的重大影响。
从戏剧音乐的结构形式来分,我国戏剧可分为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两大基本形式,前者又称为“联曲体”,后者又称为“板腔体”。梆子腔是一种形成最早、最曲型的板腔体结构形式。
所谓“联曲体”,是把许多首乐曲按照一定的宫调类别和排列次序组织起来,变成整套的乐曲,通过曲牌的更迭来实现旋律的变化,属于多曲体结构形式;而“板腔体”则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即板式),将这首乐曲作种种不同的变奏发展,属于单曲体结构形式。板式音乐以一对上下句作为基本的结构单位,可以用一对上下句组成一段独立的乐曲,也可以用若干对上下句组成一段乐曲,在组织形式和运用方法上比较灵活;板式音乐瑞安鼓词的基本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节奏整齐,在衬字的运用上也更为自由;板式音乐可以灵活地运用原板(二四拍)、慢板(四四拍)、流水(一四拍)、二六、散板、导板、摇板等多种节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节奏变化的戏剧性功能,因此,在板腔体剧种中,节奏变化对于推动音乐形象的展开、表现戏剧矛盾冲突和剧中人思想感情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梆子腔中,承担指挥、引导整个戏剧音乐节奏变化任务的,是以硬木(通常是枣木)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梆子,梆子腔即因此得名。
唱腔结构
在梆子腔形成之前,戏曲音乐(昆曲、弋阳腔)都以曲牌为其结构单位,这种结构形式称为“曲牌体”。梆子腔形成后,它的以一对上下句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唱腔结构形式,标志了“板腔体”戏曲的形成。
梆子腔在音乐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以上下句为唱腔的基本结构单位。上下句分别由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构成,两个句子通常字数相同,一般为七字或十字句。上下句在音乐上明显的标志,就是乐句的落音。梆子腔唱腔的上句通常落在调式的不稳定音上,下句落在主音上。梆子腔中连接上下句的器乐伴奏,被称为“过门”。从戏曲音乐史的角度看,梆子腔中的过门也有较为特殊的意义,宋元时期的南北曲及明代昆曲、弋阳腔中是没有过门的,最早使用过门应该是在梆子腔中。
梆子腔唱腔由不同的板式构成。一般梆子剧种均分成八种板式,其中正板五种: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辅板三种:倒板、散板、滚板。
梆子腔的板式
一般剧种均为8种(正板5种: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辅板3种:倒板、散板、滚板)。豫剧分得更细,如慢板又包括金钩挂、迎风板、连环扣。秦腔的音阶和调式的特色,在各梆子腔系剧系剧种中较为突出,所有板式(除滚唱外)均有欢音和苦音两种变化,从而丰富了调式色彩。山西省的上党梆了则更多地运用了五声音阶及其移宫技法,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别具一格。
代表性剧种
秦腔
以西安市为中心,在同州梆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成为秦腔的主流。现流行于西北各省(区)及西藏自治区等地。秦腔班社很多,以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最为著名。
晋剧
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也称山西中路梆子,建国后改称为晋剧。流传于山东省中部、河北省北部及内蒙、陕北地区等广大地区,与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东路梆子)被称为山西省“四大梆子”。
晋剧唱腔包括“秦腔”、“腔儿(花腔)”和“曲子”。“乱弹”有七种基本板式,即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和滚白。各种板式还有其变体。“腔儿”也称“花腔”,有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像、苦相思、刮地风等。晋剧在表演上十分重唱功,通常用成套大段唱腔充分发挥晋剧唱腔的特色。
晋剧传统乐队称为“九手面”,即由九人演奏各种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有呼胡、二弦、三弦琴、四弦,称为“十一根弦”;武场有梆子、鼓板、铜钹、小锣、钩锣等打击乐。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影响颇大的剧种,是梆子腔一个重要支脉,曾有直隶梆子、卫梆子之称,1952年定名为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山陕梆子传入河北后与当地方言语音和民俗音乐结合,经过数十年的衍变,逐渐形成的。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是河北梆子兴盛时期,涌现出许多班社和优秀演员、乐师,20世纪20年代末之后,河北梆子渐趋不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号召零散艺人集聚形成班社,并建立国营剧团和戏曲学校,使得河北梆子逐渐兴盛。现有不少专业演出团体,其中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为主要演出团体。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昂,伴奏铿锵有力。主要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梆子、笛、笙等。三、豫剧:豫剧又称河南省梆子、河南高调,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省、山西省、河北、江苏省、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豫剧
豫剧起原已很难考证,至今说法不一。在发展、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以洛阳市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市为中心的“豫东调”,以开封市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漯河市为中心的“沙河调”四大声腔流派。其中以“豫东调”“豫西调”流传最为广泛。豫东调在演唱上多用假嗓,音域较高,俗称“上五音”。豫西调演唱多用真嗓,音域较低,俗称“下五音”。
豫剧唱腔主要板式有五类:慢板类、二八板类、流水板类、非板类及其它板类。其伴奏乐器过去有“一鼓二锣三弦琴手,梆子手共八口”的说法,现在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琵琶、唢呐、梆子、鼓板等。
蒲剧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省南部的蒲州(今永济市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西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市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蒲剧即
“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秦腔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市)一带得名。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省、河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原名“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而得名。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十八世纪)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以后,又
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西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秦腔”。
参考资料
[宫文华]梆子腔的起源、流布及其与道情之关系.中国民俗学网.2024-03-27
梆子.qq音乐.2024-03-27
梆子腔.中国戏曲网.2024-03-27
梆 子 腔 的 板 式.汉程网.2024-03-27
涨姿势:你知道梆子腔是啥?能说出几个剧种?.河北新闻网.2017-08-03
民间艺人登上国家级大舞台 《山东梆子腔》亮相十一届艺术节.人民网.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