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高适(?—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高适出生于渤海蓨县,家世显赫,但到高适出生时家境逐渐衰败,20岁时前往长安。后游历到梁宋等地,定居宋州。高适28岁时第一次赴塞,是幽州节度使张守镇御的东北地区边防地段(现辽宁朝阳),无人赏识,未有机会建功立业。塞外回来,参加科考,落第。后受到张九龄之弟张九皋赏识,推举为封丘县尉。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数次诋毁,不久他被贬为太子少詹事。高适还陆续担任了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他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高峰,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
人物生平
家道中落
高适出生在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夜珠高村),高适的家世显赫,他的爷爷高侃是天宝名将,曾生擒突厥可汗,屡破高句丽。父亲高崇文曾任韶州长史,但在高适出生时,家境已经逐渐衰败下来。此时,高适还只是一个市井中的无名小卒,他想依靠祖父旧情,寻找一个在京城立足的机会。于是在唐朝李隆基开元十一年(723年),高适于二十岁时前往长安,求仕无果,因此高适游历到了梁宋等地,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商丘一带。并定居宋州宋城县,今为睢阳区,以耕钓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讨的地步穷到靠乞讨过日。直到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州。
首次赴塞
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第一次赴塞,北上幽州,投奔朔方郡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此役,李等大破奚、契丹,可突干率麾下逃走,余党潜藏在山谷。在随军出征期间,高适创作了《营州歌》《塞上》《门五首》《信安王幕府》等诗篇,这是他边塞诗创作的开始。战争结束后,他自觉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应征赴长安参加王霸科考试,落第,又回到宋州。在此次赴长安应试期间,他结识了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至天宝七年(748年),高适一直居住在宋州,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县等地并创作了《淇上别业》《酬陆少府》和《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而《燕歌行》则是高适在返宋途中(公元738年)所作。
天宝三年(744年)开始,高适外出游历,曾与李白、杜甫游于单县(山东单县),登琴台,怀古赋诗。他东游楚地涟水县,泛舟济南大明湖,出猎渤海,之后在淇上闲居(747年返回睢阳区)。在游历途中,他创作了《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别业》等诗作。天宝六年(747年)高适回到睢阳,他又创作了《别董大》两首。
入仕不顺
天宝八年(749年),时任睢阳知府张九皋了解了高适的事迹后,举高适有道科,赴长安应试中第。当时适逢李林甫掌权,李林甫只是以普通举子的规格对待高适。因此高适只被被任命为封丘县尉,同年秋赴任。
天宝九年(750年)秋,高适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这是他第二次游历边塞地区,于第二年春天返回长安。期间作诗《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及《自蓟北归》等。在高适任职封丘县尉期间,因官职卑微,使他手脚局促,感到难以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于是在公元752年辞官,客游长安。
终遇伯乐
天宝十二年(753年),经节度判官田良丘推荐,高适入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哥舒翰一见到他,大为赏识,推荐他担任左骁卫兵曹,充任节度使府掌书记。在河西期间,哥舒翰发动开边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为歌颂胜利,高适作有《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等一系列诗作。期间他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李隆基面前盛赞高适。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东京陷,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守潼关;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晚年富贵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战败,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县。高适出逃,向唐玄宗献策,建议竭库藏召募勇士以御贼,唐玄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唐玄宗西逃后,高适去河池郡(陕西凤县)拜见了出逃的唐玄宗,并向唐玄宗陈事说明潼关失守是因为监军不体恤军情、自相用事,还说唐玄宗“西幸蜀中未足为耻”,他随即被任命为侍御史。八月到成都市后,升任谏议大夫。同年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江东发动叛乱,因以前李隆基下诏让藩王分别镇守天下时,高适规劝过其行为不合理,李亨便在永王李叛变后召见高适与他共同商议平乱之法。高适为其分析了江东形势后肯定永王必败,于是唐肃宗便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出兵讨伐永王李璘。
至德二年(757年),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会在安陆会和,结盟誓师讨伐李璘。结果高适还没到达扬州市(江苏扬州),永王李璘便战败了,于是他又受命指挥淮南部队参与讨安史叛军,援救睢阳区的行动。高适因直言指责李辅国,从而得罪了权臣李辅国,因此李辅国在李亨面前多次诋毁污蔑高适,致使高适在公元758年被贬太子少詹事,解除兵权,留守东京。同年,作诗《广陵别郑处士》《同观陈十六史兴碑》《送崔功曹赴越》《赠别褚山人》《登广陵栖灵寺塔》等。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军九节度在相州被安史乱军击溃,在东京汴梁的官员们如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汝州市刺史贾至等南奔邓州市(今河南穰城)、襄阳市(今湖北襄樊市),高适也随众南逃向襄阳和邓州。五月高适至长安朝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彭州市刺史,赴彭州任上。六月初,高适抵达彭州后为朝廷进表《谢上彭州刺史表》。同年作诗《赴彭州山行之作》《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秦中送李九赴越》《赠杜二拾遗》等。
上元元年(760年),上陈《西山三城置戍疏》,九月高适改任蜀州刺史(四川崇州)。在入蜀赴任后,他得知杜甫也在剑南,便写下了《赠杜二拾遗》诗。当时杜甫未能及时回复,直到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将死之时,才写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
上元二年(761年)4月,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崔光远部将花敬定大掠东川,李亨罢免崔光远,任命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第二年7月,李隆基、肃宗相继去世后,李豫即位,唐代宗征调严武入朝修建二帝陵寝,剑南道兵马使徐知道乘机叛乱,派兵北断剑阁县,阻止朝廷派兵入川,并西诱吐蕃,共同叛乱。但因蕃汉兵内部矛盾重重,高适率兵很快击败了徐知道,为庆贺击败反贼高适给朝廷上《贺斩逆贼徐知道表》。
广德元年(763年)二月,高适迁任剑南节度使,上《谢上剑南节度使表》。吐蕃进犯陇右,高适率兵出吐蕃南境,牵制其力,没有成功。十二月,吐番攻入长安,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无法救援,剑南西山诸州也被吐蕃占领。
第二年,李豫感怀高适洞察事物十分准确,令严武代替他再次入川任剑南节度使。当年三月,高适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世称“高常侍”。
与世长辞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留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文学成就
高适的文学成就以诗为主,亦有辞赋和文传世。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高适的诗作主要描写对象有:边塞、战争、民情和咏怀。
边塞诗
成就最高。高适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在诗文中,高适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将边塞见闻、边事议论、功名志向等合在一起,以一种集中、深入地表现边塞战争的实质及给予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的特征。高适还创作了一些七言歌行,既保留了初唐歌行内容丰富复杂的长处,又去除了堆砌繁芜的弊病,气势沉雄,音调流畅。
前两次出塞,由于缺乏军旅生活,因此他写的诗主要内容是描写士卒的苦难,分析边防问题及提出相关见解。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蓟中作》等,诗歌内容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高适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活。他再次以政治家的眼光直面现实、深入思考。诗歌慷慨激昂,充满了报国安边的壮志豪情,歌颂着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爱国之情,对将士们满怀怜惜和同情。在河西的作品主要有《塞下曲》《九曲词三首》《河西送李十七》《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入昌松东界山行》《送白少府送兵至陇西》《金城北楼》《送浑将军出塞》《部落曲》《塞上听吹笛》等。
民情诗和田园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以《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东平路中遇大水》《封丘县》等为代表,在他的诗作中,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理念。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的田园诗铺叙虽然繁密,但善于从虚处烘托,意象较为空灵,能脱出初唐古体刻画体物板实堆垛的臼,加上气韵沉雄,境界壮阔,仍有自己特色。
咏怀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因高适一生都保持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而他前五十年穷困潦倒,这也促进了他咏怀诗的大量产出。诗作主要包括《别韦参军》《宋中十首》《哭单父梁九少府》等篇目,以自伤为主,另外也对与他相同遭遇的人更加称道和同情。高适在这些不遇诗中,把不满指向了当道权贵,揭露这些权贵对人才的进用漠不关心,而且生活穷奢极欲。他的《行路难二首》将长安的世家子弟生活与饱读诗书的穷书生生活进行了对比。其诗中含有一些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往往是触景生情的,然而更多则是对自己仕途沉浮无可奈何的话。
辞赋
相较诗歌而言,高适的辞赋很少有人关注。 高适的辞赋传世的只有三篇:《奉和李泰和鹘赋》《东征赋》《双六头赋送李参军》。
《奉和鹘赋》又称《奉和李泰和鹘赋》,或简称《鹘赋》,赋由序言及正文组成,是一篇咏物言志的佳作。据自序可知此赋作于天宝元年,为唱合知府李邕《鹘赋》而作。其内容第一部分以鹘喻李,诗人高度赞誉李邕之品格,将沉潜、敏疾、锐雄、耿介、精明、孤贞、 毅勇、恋主多情等美德集于李邕一身,同时也对其“羁而见婴”的坎坷遭遇表示深深之同情, 也表达出对造成坎轲遭遇的“狡兔”“高鸟”的斥责与蔑视。在第二部分中高适以鹘自况,表明自己虽然现在与太守李邕一样,处于“潜形”“在野”的不利境地,但是依然抱有“忽于万里”“遥于九霄”的壮志,不屑与 “凡禽”“鴳”等同流。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猛烈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誓要保持高尚品行的坚定态度。
《东征赋》纪述了高适从梁、宋间东游到楚地的行旅经过及沿途吊古评史的感受。诗人根据所经之地的历史人物或历史遗迹,先后发表对隋炀帝、萧何、曹操、项羽、韩信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或斥或赞的态度中寄托着自己欲图王霸 之业的政治理想。此赋直接仿班昭《东征赋》 而来,既继承纪行赋“因地及史”的典型模式, 又为纪行赋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类题材的发展。
《双六头赋送李参军》高适借咏双六( 指双陆) 送李参军。其第一部分简明扼要的描写了双陆的特征并讲述了玩双陆的要领及重要性,将双陆与“天命”联系起来。第二部分借赞扬李参军双陆技艺高超,暗喻李参军行思敏捷, 定能“指掌而大亨”,并对友人发出“君不先鸣谁先鸣”的真挚祝愿。
文
高适的文赋散失情况十分严重,经后人考订辩伪,高适现存文16篇,分别是《为东平薛太守进王氏瑞诗表》《谢封丘尉表》《陈留郡上源新驿记》《后汉贼臣董卓庙议》《送窦侍御知河西和籴还京序》《绣阿育王像赞》《樊少府厅狮猛赞》《谢上淮南节度使表》《贺安禄山死表》《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谢上彭州刺史表》《西山三城置戍论》《谢上剑南节度使表》《贺斩逆贼徐知道表》《请入奏表》《贺收城表》。高适的文涵盖表、赞、论、议等多种文体,其内容有涉及国家政治形势、具体施政方针、个人仕途遭际、情感流露,对民间文学、宗教的态度等方面。
在高适现存文中,向朝廷所进“表”最多。其中四篇谢表是任职时向朝廷所进: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县尉时上表《谢封丘尉表》表达其对朝廷受官的感激之情及愿效劳之意;高适官拜淮南节度使时,上表《谢上淮南节度使表》,表达自己对朝廷授予官职的感激之情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就任彭州刺史时上表《谢上彭州刺史表》,继续表达其感激之情;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作《谢上剑南节度使表》,表明自己对皇帝信任的感激和自己受任的惶恐后,高适又表达了自己年老希望可以让自己解除外职回京的愿望。
另外七篇是《为东平薛太守进王氏瑞诗表》《后汉贼臣董卓庙议》《贺安禄山死表》《西山三城置戍论》《贺斩逆贼徐知道表》《请入奏表》《贺收城表》。其中《贺安禄山死表》《贺斩逆贼徐知道表》《贺收城表》三文是贺表,表达了高适对反叛之臣的痛恨。《西山三城置戍论》是高适任彭州刺史时所上陈的政论文,主要内容就是高适主张合东、西川为一道,罢西山三城之戍,高适一方面为百姓争取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主张以德治教化导民向善。《为东平薛太守进王氏瑞诗表》和《绣阿育王像赞》这两篇文高适提出了重视文学、宗教教化有利于治国治民。《送窦侍御知河西和籴还京序》则是在赞扬窦侍御的功绩同时提出了如何有效使用收受粮税的策略。《樊少府厅狮猛赞》则是高适咏樊少府厅中狮子像所作,借描写狮子来衬托樊公的雄风。《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是高适在罢官还京途中所作,高适将自身遭遇与对张巡、许远不屈抗战却得不到援助最终慷慨就义的无限哀悼融为一体,赞扬了张、许二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惧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不仅是高适对张巡、许远的哀祭,更是他于乱世中历尽沧桑而发的感叹。
代表作品
人物思想
高适政治思想主要受儒家积极用世、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高适政治思想的核心即永远为拯救人民的苦难而努力。 在政治上,高适反对过度的剥削,主张统治者及时解决人民的痛苦。他要求整顿吏治,选贤任能,打击豪强权贵。在军事上,他要求将领体恤爱护广大官兵士卒,赞成李隆基发动的一系列开边战争,但反对朝廷穷兵武。在外交上,他认为和亲并非长远之计,应坚决抵抗外来侵略。但在如何实现他的政治理念这一问题中,高适和传统士大夫一样,寄希望于君王的任用。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及之后
人物争议
出生时间争议
关于高适的生年记录不一。王达津在《诗人高适生平系诗》记录其生于为696年(误记高适735年授封丘县尉导致),有的记录高适生于700年,有的记录其生于701年,有的记录其生于702年,有的则记录高适生于公元706年。其中傅璇琮认为李颀的诗证据最为明确,根据作诗习惯可能此时高适应为五十岁左右,以此认为高适生年很可能在700-702年之间。
亲属关系争议
高适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大诗人,然而关于他的家世,除了《旧唐书》本传一句错误记年知“父从文,位终韶州长史”(故《新唐书》将其删之),别无可考。20世纪80年代,周勋初作《高适年谱》却从《千唐志斋藏石》拓片中找到了高适姊嬇的墓志,从而考知其父之名应作“崇文”,订正了《旧唐书》本传之误。还从贞石资料中找出其他有关高氏家族的材料,终于把高适家世勾稽出来,理清了曾祖佑,祖偘,父崇文,伯父崇德、崇礼。这一结论,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学术界学者周洪才依据权威记年与《高氏族谱》等资料得出高崇文与高适不是父子关系,高适不是高崇文之子,高崇文的儿子是高承简,并予以订正,重新认定其父为仲舒,祖智周,曾祖父审行,崇文乃其次孙也。
任官时间争议
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和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在《唐诗杂论》中提到高适在至德二年(757年)被贬太子少詹事,至德三年(758年)七月,出任彭州市刺史。
学者刘峰在《交游天下才悲歌伤怀抱 ——高适交游诗研究》中提到高适在至德三年(758年)被贬太子少詹事,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出任彭州刺史,同时专家谢楚发的《高适岑参集》,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孙钦善等选注的《高适岑参诗选》及中国作家郭建龙的《郭建龙经典畅销套装》等皆如此记录。
后世纪念
三贤祠
开封禹王台公园里的“古吹台”上建有一个“三贤祠”,用以纪念盛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同登吹台,其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城区的东南隅禹王台公园内,建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
影视形象
2023年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高适配音:杨天翔
剧情简介:《长安三万里》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从老年高适的回忆切入,讲述他与李白年少相识后跨越数十载的情谊,以及在璀璨的唐朝盛世下,一群心怀壮志的大唐群星追逐人生理想的精彩故事。
参考资料
高适故里今何在?.沧州日报.2023-10-30
《新唐书》.国学网.2023-12-23
长安三万里 (2023).豆瓣电影.2023-07-18
长安三万里回到大唐群星闪耀时.今日头条.20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