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驿
陈桥驿,位于中国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东南13公里处陈桥镇陈桥村,是宋太祖赵匡陈桥兵变所在地。宋太祖黄袍加身时,即960年的陈桥驿在黄河之南,济河之北。后来黄河改道,如今陈桥在黄河之北。当时陈桥驿是通往北方军事重镇雄县的必经之地,也是拱卫开封市的军事重镇。
陈桥驿在唐朝为上元驿,是上都至汴州的大路驿,后晋天福五年(940)改为都亭驿,后汉为陈桥驿,宋初更名为班荆馆,北宋末,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改为显烈观。历金元至明正统十二年(1447)赵冕捐资倡修大殿、大门、东西庑、寝宫、子孙殿、太尉殿,从景泰元年(1450)至天顺三年(1459)落成。清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杨九德主持重修,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十殿阎罗神,咸丰九年(1859)再次重修,光绪十年(1884)三月重修大殿。1955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面积22192平方米,围墙内面积15184平方米。陈桥驿现存文物有大殿、东西厢房、山门、系马槐、碑刻和古井一眼。
历史沿革
陈桥驿,位于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现存有房屋四座,当年系战马或驿马的老槐树一棵,历经千年,树已枯死,当地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化学处理,以免风化折断。目前,陈桥驿已被河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现代作家歌颂作品。
陈桥始建于五代十国,后晋时已有其村,相传,有一小桥失修,陈姓捐资修复,故名陈桥。后周时,设驿站,名陈桥驿。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举行兵变,“陈桥兵变”,开创了宋朝,史称北宋,定都开封市。陈桥列为宋史卷首,遂永载史册,名扬中外。北宋京城开封曾设“陈桥门”。陈桥成为北通燕赵的咽喉。
从开封向北,有两条重要道路:一条是开封、陈桥、长垣市、澶州、大名县、河间至雄县,谓之东路;一条是开封、陈桥、滑州、相州、洛阳市、深州市至雄州,谓之西路,均可达到辽朝的南京(今北京)。由此可知陈桥是东西两路的汇合点,宋辽政治、军事频繁交往的必由之路。
当时,陈桥驿担负着北宋朝廷大量的政令、军事情报传递任务及负责迎送和安排过往官员的住宿。随着往来客人日益增多,促进了该镇商业贸易的发展,市场贸易日趋兴旺。崇文四年(1105年)宋徽宗下诏,改驿站为“显烈观”,以纪念祖宗的功业。
金、元、明、清四代,开封地位有了较大的变化,但陈桥作为七朝古都开封]匕郊第一个商贸基地,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格局,金朝祥符县(今封丘县一带)只有三个镇,而陈桥居其中之一。明代的开封府,南有朱仙镇,北有陈桥镇。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祥符县的县丞就驻在陈桥镇。
清末、民国初年,陈桥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有城墙四门,分南北道、东西司,官府衙门,冀鲁豫三省河台,庙宇林立,有七十二座庙之称。陈桥渡口往来商贾云集,渡口码头盐垛及其它商品堆积如山,陈桥镇商号、店铺、手工作坊到处皆是,客栈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客人往来不绝。后来,由于军阀割据,战乱不休,特别是日寇侵华之后,黄河改道,战争破坏,民不聊生,陈桥镇遂趋向萧条。
陈桥兵变
说起陈桥兵变还有一段故事。据《梁书·宝志》记载,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黄河翻滚,激浪从河底掀起一块大匾似的古铜牌,铜牌上鬼斧神工地刻着:“有一真人在冀州,闭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意即有一“弘”字辈的河北省人士将是真人转世,真人的子孙为真命天子,将得天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灭唐朝不久,天下混乱,四方群雄角逐,问鼎中原。古铜牌问世后,牌词立刻传遍大江南北,牵动了许多豪门巨富之心,天下大家之子于是“皆连‘弘’字,期以应之”。
其时,有一河北涿郡人士,名叫赵敬(即宋朝冀祖),为后梁时营、、涿三郡刺史。古铜牌出现之时,正巧喜得贵子,闻牌词所云,故为子取名“弘殷”(即赵匡胤之父,宣祖)子期求应证牌词,果然“讳正当之”。
早在后梁时,有赵匡凝、匡明兄弟俩,分别任荆襄节度使与荆南留守。兄弟工人有夺天下之志,反梁失败,逃蜀病亡。后梁建国十六年被后唐所灭,赵敬以身殉国,赵弘殷只身脱逃,南行至洛阳市郊外杜家庄。时遇大雪纷飞,地上积雪三尺不能行,赵弘殷于是立于杜家庄庄门之外避雪一夜。次日清晨杜庄主启门观雪,见一英伟少年立于庄门之外。少年身上衣裳单薄,脸上却容光焕发,一派贵人之像,心中自生敬佩之情。于是,杜庄主请少年进庄入座,并延款饮食。得知少年只身一人避难至此,于是留宿庄上,以宾客相待。
赵弘殷是一位知书达理之人,见老庄主如此盛情,便留居庄上,终日起早摸黑,任事勤谨,颇为杜庄主喜爱。其时,杜庄主的第四女杜氏年满十六,尚未许人,于是招赵弘殷为第四女婿。赵弘殷与杜氏成婚后,居杜家庄外夹马营,所居屋前有一古井,名曰“双龙潭”,夫妻俩取双龙潭水为饮,后来生了赵匡胤、赵光义。据《宋史》记,宋太祖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宋太宗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出生时,“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间巷闻有异香”(《宋史·宋太宗本纪》)。
一日,溃兵逃至夹马营,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其时赵弘殷出外谋业,只杜氏带着幼小的赵匡胤和赵匡义在家,为避兵祸,杜氏用一担箩筐挑着兄弟俩出夹马营避难,途中遇隐士陈抟。陈抟见匡胤、匡义兄弟俩坐于箩筐之中,详观片刻后,仰天长歌曰:“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宋人轶事』汇编》)。
公元956年(后周景德三年),赵弘殷与赵卧匡胤分典禁兵,父子成为周太宗柴荣统一北方的得力助手。一日赵匡胤人南京高率庙,见庙堂卜的香案之上有一竹筒盛着竹杯茭,遂取下来卜占一下自己将来的名位。古谓竹茭一俯一仰为圣茭。连占数卦,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皆不应。赵匡胤甚为疑惑,无意之中负气说道:“过此,则为天子乎?”一掷,果得圣茭。
其实,如果日后没有陈桥驿兵变,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就自然没有什么“双龙潭双龙出世,陈桥驿圣茭显灵”了。
宋太祖赵匡胤在青年时期,曾在后汉大将郭威手下当过小军官。公元951年(乾祐四年),郭威在澶州(濮阳市)发动兵变,进军开封市,代汉建周。赵匡胤积极支持拥立郭威,因此被后周重用。郭威死后,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夺取政权,周世宗提升官职低微的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并使之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接受周世宗的旨令,从军队之中精选出一些精悍的壮士,编为殿前诸班,作为皇帝的宿卫亲军。
一次,周世宗率军讨伐辽朝时,途中见到一块神奇的古代木牌,木牌上刻着“点检作天子”。于是,心生疑惑,对当时任禁军最高职务的点检张永德产生了猜忌,于是在临死前将张永德罢免,晋升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柴荣万万没有想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正是这个新任的“点检”。
赵匡胤自任殿前都点检后,掌握了后周最重要的军权,许多禁军将领也都是赵匡胤的亲信。周世宗一死,后周就没有任何人的势力可以同其抗衡了。五代十国时期谁有兵权,谁就有做皇帝的资本。在周世宗壮年突然病死所出现的那种“主少国疑”的动荡气氛中,赵匡胤夺取政权就势在必然了。
公元960年元旦,急报传到后周首都开封,说是割据山西省的北汉会合辽朝向后周发动进攻。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即刻派赵匡胤率军前去抵御,这就给赵匡胤一次发动政变的极好的时机。其时,赵匡胤率大军出征之日,开封城内就有“册点检为天子”的谣传。正月初三早晨,赵匡胤率军出发,天黑以前驻军于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一个拥立赵匡胤的谋划就在这里进行。
赵匡胤是亲自参加过郭威兵变密谋的人物,深知要拥立他的那些人心里想些什么。因此,这天晚上,他没有直接赤膊上阵去煽动将兵,而是吃酒装醉睡觉去了,把兵变之事全部交给亲信赵普和赵光义去处理。赵普在将士中先散布议论,说当今皇帝年幼,将士即使冒死破敌也没有地方去领功受赏,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了,都要拥立赵匡胤当皇帝。
这时赵普出面说: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但将士们要长久地保富贵,就必须严守军纪,不得趁兵变剽掠,必须切实安定开封城内的军民。赵普道出了将领“长保富贵”的必要性,取得了他们的赞同,使“兴王易姓”顷利进行。第二天清晨,赵光义和赵普率领兵变将士来见赵匡胤。赵匡胤假装酒醉未醒,慢腾腾地起床,将士们立即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其身上,并下拜称呼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驿兵变按计划进行,但赵匡胤仍不放心。他想到五代十国一些部将拥立自己做皇帝,一进入京城,那拥立居功的将领们都趁机纵兵大肆抢劫,既失民心,也助长将士们的骄横,统治极不稳定。于是赵匡胤装出被迫披上黄袍的样子,对将士们说:“你们因为贪图富贵而拥立我,就必须服从我的命令,否则,我就不当这个皇帝了。”一心想领功受赏的将士都表示愿服从命令。赵匡胤于是下令回师开封市,但严禁伤害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对后周的公卿也不得欺凌,国库和民舍一律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诛族。
陈桥兵变一发动,赵普就派人同开封城内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取得了联系,石守信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马上表示拥立义兄赵匡胤为帝。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之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于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未及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后周的首都开封市。此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方知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派赵匡胤出征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得向赵匡胤跪拜,帮助赵匡胤举行禅代的仪式。
赵匡胤正式登基帝位,改封后柴宗训柴宗训为郑王。因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商丘市),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赵姓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天下,创建了北宋王朝。像这样不流血的王朝更替,在中国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参考资料
封丘故事(古代篇)--陈桥驿.封丘县人民政府.2024-03-23
陈桥驿兵变.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