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
洼地(marsh)是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有两种情况:(1)指陆地上的局部低洼部分。洼地因排水不良,中心部分常积水成湖泊、沼泽或盐沼。(2)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如下:
1.[hollow;trough;depression]:高地环抱的低地;表面的洼处或低处
2.[marsh]:低凹的沼泽湿地
详细解释
洼地是指地表的低洼处。
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洼地》:“洼地(较涝地尤下)常有积水,遇旱年涸出,可播种。”
洼地主要是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它有两种情况:(1)是指陆地上局部的低洼部分。洼地因排水不良,中心部分常积水成湖泊、沼泽或盐沼。(2)是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如我国吐鲁番市盆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54米,整个盆地有4050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洼地之一。这种洼地一般位于新生代的拗陷带上,因处于内陆地区,因此干燥剥蚀作用很强。
主要特征
洼地是指地表低洼部分,或指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排水不良,通常其中心低洼部分经积水而形成湖泊和沼泽,或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根据内陆洼地的平均海拔、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外力作用,也有把它归类为平原类的。
生态景观效应
西南喀斯特山区峰丛洼地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造成了物质能量循环及环境的封闭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强,加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经济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及景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生态效应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对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作用,有助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相关文献整理,尝试从农业生产活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系统中的水文系统、植被系统、土壤系统的影响效应入手,探讨农业生产活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景观格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峰丛洼地农业生产活动与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联系,农业生产活动对峰丛洼地景观格局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原始植被的破坏阻断了峰丛洼地表层岩溶水循环路径及改变了表层岩溶带的产流模式造成的,最终导致峰丛洼地地表植被系统的稳定性弱化,损坏了景观的系统性,造成景观破碎化,使景观均值性减弱,稳定性下降进而造成景观的逆向演替甚至石漠化。
影响因素
在桂西北典型岩溶洼地的旱季和雨季,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方法研究了洼地表层(0-16cm)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前期降雨量的影响,且旱季土壤水分对降雨量的反应较雨季敏感。土壤水分均呈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随着平均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水分的半方差参数显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其主导因素随旱、雨季而不同。此外,不同取样区域及取样时段内土壤含水量高低差别明显,分布格局及空间变异程度各异,这主要与当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旱、雨季土壤水分均与前期降雨导致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变化呈相反趋势,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土壤含水量还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地势及裸岩率也是造成洼地土壤水分变异及其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应根据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在岩溶洼地采取有针对性地土壤水资源利用及其水分管理策略。
参考资料
黄河洼地.https://www.zgbk.com.2023-12-27